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考试 >

莎士比亚戏剧的文体教学

发布时间:2023-05-31 19:48:02 | 来源:网友投稿

内容摘要:戏剧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诸多文体之一,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莎士比亚戏剧作品意蕴丰富,被誉为“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本文从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着手,首先是从呈现方式来阐释戏剧教学要可读性和可演性并重,然后对戏剧文体特征进行深层次把握,知道教什么才能教出“戏味儿”来。

关键词:中学语文 莎士比亚戏剧 可演性 可读性 文体教学

对于戏剧的学习,我们需要从经典的作家和作品入手。莎士比亚无疑是此间最好的人选之一,马克思曾将莎士比亚称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在中学语文层面上,教学设计要突出莎士比亚戏剧的文体教学价值,如体裁、语言、风格的特点,还要深入莎士比亚内在文化精神,发掘独特的教学价值。

一.莎士比亚戏剧的文体呈现特点

西方戏剧艺术的演变和发展历史悠久,从古希腊酒神祭祀的歌声开始,人类便开始在这小小的舞台上展现社会百态和人情冷暖。在了解相关戏剧理论之前,必须首先明确戏剧是一种独特存在的文体。

戏剧有两种存在方式:文本方式和舞台方式。基础教育范围内对戏剧的要求也同样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立足文本,区别于其它的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和小说等;另一方面包括戏剧的舞台展现魅力,区别于诸如演讲、辩论等语言表达。

戏剧文学要致力于戏剧剧本的研究,首先就是要挖掘戏剧文体的特征,然而在当下的中学语文课程中,戏剧文学常常与其它文学体裁混为一谈,特别是小说。为什么要把戏剧和小说区别开?林纾先生翻译的《英国诗人吟边燕语》对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传播影响深远,但仅仅是故事的转译,并非原剧。郑振铎认为:“小说与戏剧,性质本不大相同。但林先生却把许多的极好的剧本,译成了小说——添进了许多叙事,删减了许多对话,简直变成与原本完全不同的一部书了……原文的美与风格及重要的对话完全消灭不见。”[1]郑振铎的批评集中在戏剧与小说的文体差异上,尤其是叙事和对话两个方面。戏剧的叙事自然不同于小说,“小说叙述故事有五种方法:可以完全客观,随意发挥他个人的情感和哲学,旁观者的叙述,直接主人公的口吻等”[2],但是戏剧的叙事方法只有一种,即完全客观的人物自身的言语动作。再以对话举例,“戏剧的对话和纯用对话组成的叙述文相似而实不同”[3],譬如在巴金的小说《家》中,作者运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叙述,而曹禺的剧本《家》则是通过第一人称的对白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还有一点,剧本是写给演员登台表演用,所以剧本写作时会注意演员对话与特定环境的关系,还会注意用怎样的神情、姿态说出能收到最大的效果。

戏剧不仅有可读性,也有可演性。中学语文戏剧课程的教学绝不仅仅只是研究剧本,不能走进戏剧舞台对戏剧魅力的感受是得不偿失的。语文教学不是为教而教,而是要做到学以致用,在学校里培养的戏剧兴趣,学习到的戏剧知识,训练的鉴赏能力是为了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戏剧素养。老师自己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是不够的,更应该让同学们在舞台上亲身感受戏剧强烈的抒情色彩、尖锐的矛盾冲突、紧凑的场面节奏以及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粉墨还是笔墨?有鉴于语文课程长久以来一直忽视学生的语言表达,戏剧因其表演性也能成为语文口语教学的方式之一。

戏剧理应与小说等其它文体的教学区别开,研究者要加强对中学戏剧文体教学的独立研究,创设出一种符合此种文体的教学设计模式,帮助完善多样化、特色化的文体教学,以便教师更快更好地教,学生更快更好地学。

二.莎士比亚戏剧的文体教学内容

戏剧发展经过了长时间的锤炼,已经形成了严整而丰富的理论和技巧体系。戏剧应该教什么,应该选择哪些教学内容是当下语文教师最直接的困惑。如果想引导学生“看出门道”,必须掌握一定的戏剧理论武器,找准戏剧教学的切入点。

1.戏剧语言

语言是戏剧艺术的第一要素和基本材料。戏剧中强烈的戏剧冲突、高度集中化的人物形象、情节和环境、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都必须以戏剧语言为载体。

莎士比亚是语言大师,在戏剧中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表述生动形象,抒情色彩强烈。矛盾修饰法、押韵、双关、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精妙运用是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色之一。高中阶段的莎士比亚戏剧文本大多以朱生豪的翻译作品为主,虽然很多修辞方法已难觅踪迹,但语言经过了另一次的转化和创造后,却也是鲜活生动且充满魔力的。

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生动形象,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麦克白》中麦克白夫人在怂恿麦克白杀王谋位时说过极富煽动性的一段话,“现在你有了大好机会,你又失去勇气了。我曾经哺乳过婴孩,知道一个母亲是怎样怜爱那吮吸她乳汁的子女;可是我会在它看着我的脸微笑的时候,从它的柔软的嫩嘴里摘下我的乳头,把它的脑袋砸碎,要是我也想你一样,曾经发誓下这样毒手的话。”[4]麦克白夫人的敢想敢做和心狠手辣令读者毛骨悚然,而这奸恶的形象正是通过女性特有的语言形象地表现出来,出场不多但句句惊人的“麦克白夫人”也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还有一个很大特点是强烈的抒情色彩。戏剧《李尔王》最令人震撼的是第三幕第二场李尔王在暴风雨中的咆哮,本场李尔王较长的对白有四段,暴风雨的起始阶段,李尔王此时的情感状态充满了愤怒,希望这个让他失望透顶的世界被电火击碎。此时的语言句式短,语气词多,而且所用的意象和比喻也是充满了强烈的情感。第二段对话李尔王把仇恨对准了两个背信弃义的不孝女儿,痛骂其卑劣。暴风雨依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迈的李尔王开始向神灵控诉罪人的虚伪,痛陈自己的冤屈与不幸。等到最后,年迈的李尔王头脑昏乱,开始自怨自艾。整场李尔王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生变化,由愤怒转为委屈,再到悲伤。莎士比亚表现笔下戏剧的人物方式真实,情感内容饱满。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阅读和欣赏戏剧语言,主要是为了通过学习、鉴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

2.戏剧结构

戏剧的结构,简单来说,就是戏剧内容的安排问题,包括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材料的组织和思想主题的表达。好的戏剧结构能使整部戏看起来完整统一,浑然天成,从头到尾让观众忘记结构的存在。

戏剧结构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锁闭式,一种是开放式。早期“三一律”锁闭式的结构往往围绕冲突高潮的前后展开,更富戏剧化效果,但时间、地点、情节过于集中,给戏剧发展的限制过多。莎士比亚运用开放式的戏剧结构,使得戏剧时间加长,人物性格有了发展,场景富于变化,情节更为丰富和曲折。当然,也并不是说戏剧结构越开放,容纳的时间和空间越多就越好,戏剧表演性的核心是动作的统一性,如果表演过程过于冗长和拖沓,整体设计太过杂乱,则会适得其反。莎士比亚的天才就表现在对二者的把握上,他不是往酒里掺水稀释原味,而是往面粉里洒水,把松散的情节糅合成更有韧性板块。

谭霈生先生在界定戏剧动作与结构时,曾认为可以把戏剧结构形容成为戏剧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织。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幕为单位,遵从五幕剧的体例,按时间将剧情的纵向发展切割成若干幕,把剧情的转折点放在正中间,最高点放在结尾,突出戏剧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点。《奥瑟罗》的五幕遵从此例,完整统一,起承转合的层次分明。每一幕中的横向发展以空间为准,划分为若干场,各个场景内容相互交织,有主有次,推动情节的发展。以《奥瑟罗》第三幕为例,四个场景既有时间的先后,也有空间的移位,关键人物两两交织谈话却不重叠。当以幕为单位的矛盾冲突凝聚到极限时,便成为冲突的高潮。这样一种横纵交织的戏剧组织结构,往往使莎士比亚戏剧具有一种“涵盖面广、包容量大的结构网络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整出戏剧情节和结构缺乏全盘的了解,面对所选的片段就会不知所谓,这也是戏剧结构需要被重视的原因。

结构不仅仅是剧本形式的要素之一,也是为了符合主题思想表述的需要而存在的,“《奥瑟罗》剧本有了那样的内容才有这样的结构形式。成功的形式随内容变化而变化,没有什么成规可以墨守”[5]。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内容与结构形式的关系,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引导学生重视戏剧的结构,通过结构的分析深刻理解情节的发展,体会剧作家的匠心独运。

3.戏剧情节

所谓戏剧的情节,指的是整个戏剧矛盾冲突的产生、发展、转折、高潮和结局的整个过程。情节颇类似于故事,但比故事的结构更为精密,往往伴随着悬念、发现、突转以及巧合。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大多取材于历史史实和民间传说,也包括前人的戏剧,有人因此诟病莎士比亚是“靠别人羽毛装饰自己的暴发户乌鸦”。然而,莎士比亚在利用这些素材时并非是盲目套用,而是在此之上发生了加工改造和精妙整合的再创作。在《奥瑟罗》的改编中,他摒弃了原著门当户对、种族歧视的立意,表达了对种族、宗教歧视的不满,重塑了苔丝狄蒙娜勇敢善良的形象。

莎士比亚的悲剧重点是性格悲剧,情节的安排要以呈现人物性格为主,要避免过多的巧合,以避免堕入情节悲剧。像《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一出爱情悲剧,莎士比亚在写这对恋人的同时,由个人而及家族,又由家族而及社会,情节的发展中,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开始显现,造成了戏剧性的效果。悲剧中要表现主人公的性格,在不停的对白和行为中,剧情和主人公必须迫切向前发展,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见各种障碍,要不被压制,要不被毁灭。而驱使我们悲剧主人公前进的不仅仅是事件,而是内隐的性格和未知的命运。所以,当命运摆布一切,英雄总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被推向前去做一些可怕的事。

关于情节的设计,喜剧要比悲剧更为“精致”。夸张和巧合是喜剧艺术的特质,因此在情节安排上,喜剧要更为别出心裁,矛盾冲突也更具戏剧性。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往往有多条戏剧线索,能容纳更多的人物和实践,也形成了更富戏剧性、更复杂的矛盾冲突。《第十二夜》众多复杂的线索交织在情节之中,足见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之才能。莎士比亚的天才还表现在往往将低劣、粗俗转化为一种让人捧腹的情节。马伏里奥可笑情节的展现,不是他人背后的议论,而是恬不知耻的自恋,“做了马伏里奥伯爵!跟她结婚过了三个月,我坐在我的宝座上,身上披着绣花的丝绒袍子,召唤我的臣僚过来;那时我刚睡罢午觉,撇下奥丽维娅酣睡未醒,那时我装出一副威严的神气……”因为象征丑陋的十字交叉袜带是自愿穿上的,所以才更为可笑。

在中学语文的课堂上,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熟悉剧本大致的梗概,弄清故事大致的发展,明白所选部分的情节。然后,学生再结合所选戏剧的内容还原到全剧的情节中去,明确选文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莎士比亚的某些作品,如《威尼斯商人》,应该对剧本创作时的背景作相关的介绍和分析,如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特点和人文主义社会思潮,这对掌握剧情、分析人物、认识主题是有益的。

4.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和人内心的矛盾冲突。没有冲突也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剧作家往往通过戏剧冲突刻画人物性格,解释戏剧主题。

戏剧人物的外部世界充满着冲突,内心世界更是冲突不断。“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之所以精彩,在于揭示了哈姆莱特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人与命运的尖锐矛盾冲突中往往是剧作家完成和实现悲剧的主要手段。索福克勒斯把俄狄浦斯放在了人与命运的冲突中,俄狄浦斯是勇敢而刚毅的,他努力抗争命运,然而命运永远充满着捉弄,越是逃离命运的魔爪,越是应验预言而走向毁灭。激烈的矛盾冲突托承着主人公作为英雄在命运面前的卑微,悲剧因而变得神圣。然而莎士比亚在悲剧的创作中,不仅表现了上述人与命运、人与人的矛盾冲突,也更进一步展现了人物自身性格上的矛盾冲突。作为矛盾冲突的双方,都是在尖锐、迭宕而激烈的斗争中展示人物的特质的。俄狄浦斯和哈姆莱特都具有伟大的人格,向命运抗争的过程中毁灭了自己的肉体或精神。只不过莎士比亚更深入地表现了人自身的理智、信念、情感、欲望之间的冲突,使得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深度。

戏剧鉴赏是一门专业的、深奥的学科,高中阶段的戏剧教育不同于专业的戏剧史教学,要考虑到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即教学内容都要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学生在学习基本的戏剧理论知识时,要把握戏剧与其它文体的区别。同时要从语言、情节、结构和冲突等方面,真正进入文本,在经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学习后,能够有意识地去鉴赏戏剧,并评判其中的优劣。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具体作品的解读,帮助学生初步领会戏剧艺术精髓。

注 释

[1]郑振铎.郑振铎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355.

[2]洪深.戏剧的方法[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155.

[3]叶绍钧,夏丏尊.国文百八课[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8.

[4]莎士比亚,朱生豪译.莎士比亚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0.

[5]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M].安徽:安徽出版社,2007:200.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推荐访问:莎士比亚 文体 戏剧 教学

本文标题:莎士比亚戏剧的文体教学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jiaoxuekaoshi/2023/0531/259284.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莎士比亚戏剧的文体教学》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