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与东北二人转演唱的融合与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丰富高校声乐教学法、完善教学体系,对高校声乐教学与东北二人转演唱的融合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校 东北二人转 演唱
我们都知道,歌唱艺术与其他艺术最大的不同,就是将人体本身作为一件乐器来使用。并且能够发出与生活中语言不同且悦耳的声音。高等院校声乐教学是以人声为“乐器”的一门音乐艺术,根据一般的发声原理,任何一种乐器如果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它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动力部分、振动部分、共鸣腔体部分。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互相配合且相互作用。现今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形成了三大分类:即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无论是哪种唱法都是以人声为“乐器”。声音的振源体长在人身体的内部,是由氣管与喉头之间的两片纤维黏膜——“声带”受气息冲击后,振动而发出的声音。高校声乐教学中,一般将人的声音分为三个声区:高音区(头声区)、中音区(混声区)、低音区(胸声区)。在教学中,我们一直追求的是无论男声女声,要达到从低音到高音音色的相对统一,既不要虚又要让听者感觉不到换声,真假声比例运用得当。可恰恰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无论男声女声要达到这点都很困难。例如女声在唱到f2(小字二组4)上,大多数都有“坎儿”(就是破一下),但只用假声不用下边的真声又是不对的。女声的中声区区别于男声已经是混合声区了。在低音的真声区上行加混声的时候,混得不得法就又出了一个“坎儿”(破了一下)。这也就是说女声普遍意义上有两个换声点,女声这两个换声点一般存在于两个八度之间。
近几年来,笔者有幸多次参与梨树县地方剧团东北地方戏“二人转”的编排,发现地方戏曲在唱法和唱腔上变化丰富,有其独到之处和鲜明的风格特色。东北二人转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指的是唱、说、扮、舞;“绝”指绝技。唱排在了第一位,可见二人转也是以人声为“乐器”的一门音乐艺术。他们唱腔变化丰富,演唱者可以同时具备不同的声音。音域跨度大,可高可低,可以为各种人物声音造型,恰恰解决了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换声点问题。例如吉林省梨树县地方剧团参演的中国曲艺牡丹奖经典剧目《香妃梦》,整出剧目在D、E、A调之间来回转调。其中女演员在第三次转调从E调到A调时,有一句唱腔
从小字一组的#f1直接唱到了小字二组的a2音域有十度的跨度,两小节间奏后
直接回到了小字二组的#c2上,紧接着又再次重复了十度的跨度
女演员整出剧目中最低音出现在小字组,但最高音是小字二组上,由此不仅可以看出二人转表演者强大的演唱功底,也说明了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可以通过与二人转唱法融合教学得以解决的。
目前我国声乐表演与教学的理论研究日趋完善,但这种研究大多局限在学院派声乐教学与教育理论框架内。借鉴国外相对较为完善的声乐教学体系研究。鲜少有将高校声乐教学和东北二人转这种学院外的、生活中的、在表演要求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物理元素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的。同时这种融合也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东北民间的代表性地方戏种“二人转”,为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程一民.东北“二人转”的演唱形式与音乐[J].四川戏剧,2009(04).
[2]王晓东.满族萨满音乐与东北二人转的亲缘关系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6(07).
[3]周青民.东北当代文学中二人转文化元素的存在形态与书写意义[J].戏剧文学,2018(02).
[4]金士贵,郭志慧.关于东北方言与二人转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8高教科研课题(课题编号:JGJX2018D53)。
(作者简介:鞠曼丽,女,硕士研究生,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滕艺竹,女,硕士研究生,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责任编辑 刘冬杨)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高校声乐教学与东北二人转演唱的融合与研究》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