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实践中的湘西民歌教学探讨
摘 要:湘西民歌包括土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歌谣,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何将民族歌谣运用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发挥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地方高等院校担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本文就湘西民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做一些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湘西民歌; 实践教学; 高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12)02
湘西民歌是中华民族歌谣中的一朵奇葩,是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的侗族大歌、苗族歌谣、土家族哭嫁歌、桑植民歌、劳动号子等驰誉中外。[1]湘西民族歌谣凝聚着湘西各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加强优秀传统音乐教学有什么现实意义,怎样发挥高校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音乐课程内容,本文试作一些探讨。
一、湘西民歌资源状况及价值
1、湘西民歌品种纷繁多样,覆盖面广。湘西民歌从内容区分有情歌、古歌、叙事歌、宗教歌、风俗歌、劳动歌、苦情歌、盘歌、儿歌、生活歌等。每种歌又可以细分,如劳动歌分酉水流域的挖土歌、采茶歌、船夫号子、拖木号子和沅水流域的摇撸号子、拉纤号子、打夯号子,伐木号子、车水号子等。从唱腔和风格分,苗歌有高腔和平腔。高腔旋律起伏大起大落,咏唱性很强;平腔旋律线比较平直,起伏不大,属叙事性歌腔。土家族民歌多为山歌体,曲调自由变换,灵活性强,歌词视情景临时创作,情趣较深,诗意盎然。桑植民歌分为山歌、小调、礼仪歌、傩腔等,涵盖了传统民歌的多种体裁。同一个县因地域各异,腔系也
--------------------
收稿日期:2011-11-05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湘西原生态音乐文化的开发与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09W024。
作者简介:吴海华(1977-),男,怀化学院音乐系讲师。
姜仁武(1962-),男,怀化学院音乐系教授。
不同,如沅陵山歌,有上河腔系、下河腔系和北河腔系。每一腔系又由多种腔调构成,其中尤以“顿顿腔”最出名。
2、湘西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以独特的方式蕴含着湘西各民族的文化心理,显露着不同时代的文化积淀,充分展示了各族人民文化的创造力。受山地自然环境及其落后的交通条件的限制,长期生息繁衍在湘西这块土地上的少数民族,要不断地与自然作抗争,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以歌谣来凝聚众人的力量,所谓“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祈求神灵护佑,如早期的“歌乐鼓舞”,源于巫傩祭祀之风,《楚辞章句》:“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春秋战国时,屈原放逐沅水流域,受巫傩文化的影响而写出不朽的《九歌》、《招魂》等瑰丽诗篇。
3、湘西民歌特点突出,资源珍贵,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丰富,其特殊的润腔方法和气声演唱技巧,极大地丰富了民歌演唱理论,为声乐演唱提供了独特的范例。这些资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特性。苗族的“古老歌”,是我国苗族地区最具独特的口碑文献,再现了炎黄大战、黄帝与蚩尤大战,是人类繁衍的祖话记录。土家族世代传唱的“梯玛神歌”是敬祖神和崇拜土司王的种种精神符号,为我们了解土家族社会历史提供了比以前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二是原生性。湘西交通闭塞,山川阻隔无形中保存了湘西民歌的原汁原味。怀化靖州是苗族歌鼟的原生地,历史悠久,是苗族民间一种多声部歌曲,歌声优美,内容丰富,充满古老而神奇的色彩。许多专家称它为“深山珍宝”、“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活化石”。三是广泛性。湘西苗族歌谣是广大苗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思想情感交流工具和最为常见的民间文学样式;湘西土家族老少皆喜对山歌,保靖县城还专门辟了一块地方,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群众在那里对歌。对歌讲究押韵,如《高山马桑蔸》,男:“你是高山马桑蔸/自古无人敢来抠/今天碰到我毛汉子/乒咧乓啷几锄头。”女:“我是高山马桑蔸/自古无人敢来抠/你若不信动下手/弹你几个翻跟斗。” [2]歌词通俗易懂,多数是歌手在对歌时临时创作出来的。
二、湘西民歌在教学实践中的意义
1、民歌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需要。美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审美实践的发展史。音乐教学中突出民歌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需要,它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我们自身的艺术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湘西民歌是湘西各族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具有歌词通俗、意境优美、曲调短小、结构精炼、旋律清新、易于上口、便于记忆等特点。学习民歌的过程就是审美体验的过程,就是陶冶学生情操的过程,因此,学习民歌不仅可以使学生走进当地民族的心灵世界,而且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民歌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了解和学习民歌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形式和风格,更重要的是深含在其中的民族文化的精华和体现出的不屈不挠、乐观向上、奋发自信的民族精神。了解和学习民歌不仅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封闭的环境里,湘西少数民族由于没有文字,民歌成为记载祖先历史和表情达意的主要工具,并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封闭的环境已不复存在,农村里的青年纷纷走出大山求学打工,很多民族、传统的东西,在年青一代人身上渐渐淡忘和消失,民歌的传承后继乏人。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歌的保护工作,自1984年起,开展了搜集整理编辑《中国歌谣集成》,2004年以来又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通过大规模的普查和抢救活动,使得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得以典藏保存。湘西苗族民歌、土家族梯玛歌、酉水船工号子、桑植民歌、侗族大歌、靖州苗族歌鼟等传统音乐类项目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存只是保护工作的一个方面,如果仅仅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用少数人去研究民族音乐,是远远不能满足民族文化与民族音乐发展的。因此,让民族文化进入学校,在音乐教学中把民族音乐作为重要课程来设置,应该成为民族地区高校的重要使命。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音乐在普遍传播中源远流长,才能使优秀的民族音乐后继有人。
3、民歌教学有利于促进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音乐文化的和谐发展需要个性与多样性的统一,需要传承优秀的传统音乐。鲁迅先生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去”(《致陈烟桥》1934.4.19)。经过代代相传、不断修改积累,日臻完美的原生态民歌依然保持着旺盛生命力,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保护传承民歌将源源不断地为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技术和创作素材。因此,在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学中突出民歌教学的地位,是保护、传承民歌的重要途径。它有利于丰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认知程度,有利于维护我国音乐文化品种的个性和多样性,从而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我国音乐文化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民歌教学内容设置及方法探讨
1、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是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它伴随着求知的动机、理智的情感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3]为了有效培养学习兴趣,我们在民歌教学内容设置上应该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从容易发生兴趣的民歌入手,选择地方风格最为明显的民歌。如先让学生多听一些独具特色的苗族歌鼟,对歌的起源加之必要的辅导,使学生的心走进古老的苗寨,用心去体会苗寨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然后让学生从高低重叠的悦耳歌声中去领略鸟鸣、蝉唱、流水、林涛等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声”。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民族韵味,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刺激他们学习的欲望。[4]二是选择有情趣生活内容的民歌。如土家族山歌《挖苦歌》,男:“你不同我坐一屋/我死后变根大山竹/织个乖乖花背笼/天天磨你背脊肉。”女:“天天磨我背脊肉/我要背你你要哭/本想一脚踩死你/难舍心头一坨肉。” [5]它以炽热的色彩,向人们展现出风情浓郁的土家生活画面,通过诙谐、幽默,富有民俗性的民歌内容来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对民歌及民俗文化的探寻与热爱。另外,促进学习兴趣培养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激发需要、积极的鼓励、明确目的、适当的竞赛、教师的期望等都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首先要到民歌产生和流传地进行较为长期的田野调查和生活体验。“唱”绝不能停止在乐谱上,因为民歌的完整性和感情表达,仅仅依靠谱面是感受不到的。现在的音乐课堂上,完全按照乐谱学习,而中国民歌讲究的是韵味,有些“味”是乐谱所无法表现的。如沅陵山歌《十八大姐壮如牛》,演唱时不能拘泥于乐谱,自由延长音可根据个人的气息量来决定音的长短,越长越优美,越有山野风味。在湘西的民歌传唱中,艺人们习惯运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当艺人“口传”时,他已经把多年对于这段唱腔的感悟、体验融入其中,让学艺者心领神会,达到“心授”的目的。所以,要带领学生到民族地区的农村去,扩大学生音乐视野,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人的唱法,并尽可能全面和深入地了解民歌流传地的文化背景。
第二要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学一些地方方言,要用当地方言演唱民歌,并提倡用少数民族语言演唱少数民族民歌。只有用当地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演唱民歌,才能准确地把握该民族该地区民歌的特殊风格。如桑植县土家族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
马桑树树儿搭灯台(哟嗬), 写封(的)书信与(呀)姐带(哟), 郎去当兵姐(也)在家(呀,我)三年五载 (我)不得来(哟),你(个儿)移花别(也)处栽(哟)。
马桑树树儿搭灯台(哟嗬), 写封(的)书信与(呀)郎带(哟), 一年不来一(也)年等(呀,你)两年不来 (我)两年挨(哟),钥匙(的)不到锁(也)不开(哟)。
马桑树树带“儿”音,歌词中还有很多带有浓厚地方语言色彩的衬词,许多外地人学唱这首歌都没有唱出“味道”来。所以,最好是先学一些桑植地方方言,再用方言去演唱,才能唱出这首歌的风格,才能让听众从离别夫妇的互相牵挂叮咛中体会出凄美动人的浓情。
3.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民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要学生接受并喜欢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态度对学生能产生一种潜在的暗示,如果希望学生对所教学的民歌表现出兴趣,那自己必须先对民歌有浓厚的兴趣。教师自身对民族民间音乐应有深厚的底蕴,在课堂教学中,对民歌曲目资料不仅毫不费力地信手拈来,而且对教学曲目能进行风格准确的范唱,再加上教师对民歌陶醉的表情,就能使学生在反复训练之后,培养出健康良好的学习民歌的积极心态。
对民歌教学进行教学引导时,还要注意分阶段进行,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初学阶段可以从歌曲本身入手,进行音乐上的引导,辅之以民族文化教育意识的传输;到一定的阶段,就应该从民族意识、民族文化等具有历史深度和思想深度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对民歌的重视,积极学习民歌。在民歌教学中,还可以利用民族文化背景与当今科技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把音乐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打通感性和理性之间的障碍,获得立体生动的感知与认知。[6]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延伸和发展的灵魂。在城市生活越来越繁复多样,流行文化充斥学生生活的今天,传统民歌表现的一些内容已经所见不多。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开辟并科学设置民歌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民歌、喜爱民歌是高校传播民族文化的义务与责任。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薪火相传、根基牢固,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责任编辑:奚劲梅
参考文献:
[1]刘黎光.湘西歌谣大观 [M].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0.
[2]杨国湘主编.田茂忠山歌选 [M].北京: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9.
[3]曾世权.浅谈民歌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J].昌吉学院学报2008(1)
[4]曾世权.浅谈民歌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J].昌吉学院学报2008(1)
[5]刘黎光 .湘西歌谣大观 [M].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0.
[6]曾世权.浅谈民歌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J].昌吉学院学报2008(1)
[7]贾绍兴.酉水船歌号子[M].宁夏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7.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音乐教学实践中的湘西民歌教学探讨》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