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诗情智教学
摘 要:古诗是中华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大部分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只是“就诗论诗”。古诗教学呼唤以情促智、以智生情的“情智教学”。古诗情智课堂的一般模式是启动情智、萌发情智、生成情智、展现情智、发展情智。启动情智的方法有展示新知,迁移联想,启动情智等;萌发情智的方法有朗读品悟,作者突破等;生成情智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引导想象,展现情智可以吟唱古诗,辩论交流等;发展情智可以迁移拓展,写作表达。
关键词:情智教学;古诗;教学方法
一、古诗课堂教学现状
我国的古典诗歌,经过几千多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熠熠生辉,愈加夺目。古诗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但从实践层面看,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古诗课堂仍以教师的“讲读”为中心,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就诗论诗”,教师教得劳累,学生学得辛苦,师生之间有的是知识的传递,缺乏智慧的启迪、情感的交流。具体表现在:
第一,大部分教师对古诗的解读只是围绕教参和教案来照本宣科,忽略了诗歌的个性特色,不利于学生情智的生成。
第二,抱着应付考试的目的,教师在古诗教学中侧重于指导积累,课堂常常沦为读读、背背、记记,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过程生成性。在古诗学习中,学生没有了美的感悟和精神的提升,学生的情智无法得到展现。
第三,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内容只是停留在课本中所选的古诗本身,而没有对同主题古诗或同一作者写的不同诗歌进行延展,限制了学生情智的发展。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使学生从一首首精美的古诗中感受到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探求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使他们获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升华、生命的思考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参与了刘盛华老师主持的关于古诗情智教学的课题研究,通过阅读孙双金、魏星等人的相关著作和文章,我开始接触“情智语文”“古诗情智教学”。
二、古诗情智教学模式解读
(一)理论依据
人的本质特点即有情有智,作为一个现代人,既要有高尚的情操,又要有丰富的智慧,两者缺一不可。孙双金认为,作为具有人文情怀的语文学科,有情有智当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儿童时期是情感发展和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需要教师用情去唤情、用智去启智。因此,“古诗情智教学”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必然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形成。并对古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一、二年级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三、四年级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此外,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处在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时,往往会灵感涌动,闪现智慧的火花。相反,当学生处在压抑、恐惧的学习氛围下,思维之门也会关闭,茫然不知所措。所有这一切都在呼唤以情促智,以智生情,“情感”和“智慧”相互融合、同构共生的古诗情智教学课堂。
(二)古诗情智教学课堂的一般模式
启动情智,即教师根据古诗的特点,通过采用有效的方法,诱发学生启动情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以良好的心境迅速进入古诗情境,去体验古诗的情感,引发学生与文本、与教师的情感共鸣。
萌发情智:在教学情智启动后,通过朗读,交代作者写作背景等,让学生走进古诗,徜徉在古诗之美所带来的轻松愉悦的精神享受中,萌发情智,个性与创造力得到进一步张扬。
生成情智:这是古诗情智教学关键的一步,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唤起学生对古诗的体验,学生在教师设定的情境中感悟语言,迁移情感,通过想象或思考,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展现情智:学生在对古诗品赏过程中,智力和情感得以发展,潜能得到发挥,此时,学生涌现出许多感受和体悟亟须表达。教师要采用各种交流展示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情智,发展他们的能力。
发展情智:在古诗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并通过变换文体、诗配文等书面表达形式,调动学生的理性解析,使得学生闪现和迸发出灵动的火花。
三、古诗情智教学方法
(一)启动情智
1.展示新知,启动情智
在进行古诗教学时,可以根据古诗特点以及学生课前的预习,通过对古诗的朗诵或介绍作者的生平轶事,吸引学生的兴趣,由学生主动设疑,引发学生启动情智,进一步去探究新知。如:我在讲解《赠汪伦》时,屏幕直接出示这首诗,让学生配乐朗诵,然后问“这首诗是谁写给谁的”,由此引出李白和汪伦的背景知识,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
2.迁移联想,启动情智
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可以通过對学生已经学过的一系列相关诗歌进行整理和穿插,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于永正老师在讲解《草》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以前学过三首古诗,《锄禾》《鹅》《画》,谁能背给老师和同学听?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这样,老师巩固了旧知,使学生暂时抛却了对新课的顾虑,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3.创设情境,启动情智
即根据古诗内容创造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受到情境感染,诱导情智的萌发。如罗品鸽老师在执教《长征》时是这样导入的:“孩子们,你们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是哪里?如何去的?累不累?如果让你们徒步去,没有鞋穿,只吃一顿饭,要翻越终年积雪的大雪山,走过随时吞没生命的草地,跨过惊涛骇浪的江河,你们能坚持下来吗?”这样的情境设置,一下贴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迅速地启动了学生的情智,融入了红军长征的艰辛体会中。
(二)萌发情智
1.朗读品悟,萌发情智
我国古代诗歌讲究平仄、押韵,格律。每首诗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音乐感。因此朗读古诗,是感知古诗美、欣赏古诗美的第一步。但是,学生要凭借他们浅显的生活经验,借助文字的朗读,把作品中的形象具体化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进行朗读时,教师要通过示范朗读,以及应用多媒体网络播放动态音乐视频、古诗的演唱录音或著名朗诵家朗诵的录音,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使他们对所学古诗有一个很好的整体感知。
2.作者突破,萌发情智
这种方法是通过介绍古诗作者的生平轶事,使学生了解诗人及诗人的写作背景,从而与古诗的内容相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如,像李白、杜甫、辛弃疾等在思想情感上都有自己特色的一批诗人,通过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可以让学生对诗人有大致的了解,从而开启学生的智慧,在理解诗歌时不会出现太大偏差,并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生成情智
1.抓关键词,生成情智
在读懂古诗大意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抓住“诗眼”“意象”等关键的字、词,进行朗读品味,启动自己的思维和心智,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通过在头脑中“放电影”,理解诗人的情思,并激活学生自身的悟性。如,在讲解《秋思》时,教师可抓住“见秋风”的“见”字设疑:“诗人见到了什么?”“见不到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打开思维,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想象,生成情智
古诗的语言凝练,诗句背后大段留白,这就为想象提供了空间。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想象,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中的大段空白进行填充、拓展,可以使学生入境悟情,再现古诗中的情境,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需要注意的是,在尊重作者和文本的前提下,要允许学生根据个人的生活和阅读经验对古诗进行个性化解读,这样,学生便参与了古诗的再创作,既拓展了思维空间,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四)展现情智
1.吟唱古诗,展现情智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将学生的古诗吟诵与画面、音乐有机组合起来,呈现出整体的效果。也可让学生头戴古代官帽,手拿扇子,和着乐曲吟古诗,让学生陶醉在古诗的音乐美之中。还可让学生和着古诗,敲击桌子或脚踏地板,奏出自己的节奏,尽情地将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融入对古诗多样的吟唱之中,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汲取古诗的精髓,领略其深刻的意蕴。
2.辩论交流,展现情智
学生在对古诗内容进一步感悟的基础上,对于古诗的内容,往往会形成鲜明的立场,此时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思想、交流自己的情感过程中越辩越明白,体悟越来越深刻。如,在讲解《渔歌子》时,对于“不须归”的理解,通过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思想的交流中理解作者平和的心志。
(五)发展情智
1.迁移拓展,发展情智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古诗的拓展延伸,让学生经历由仿到创的成长过程。如,李蔚老师,在讲解《渔歌子》借景抒情时,拓展了《秋思》;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平和的心志时,又适时拓展了《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样,在迁移运用和拓展中,学生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和理解能力。
2.写作表达,发展情智
写话是学生个性化思维的集中体现,是对古诗的情景和意境的个性化解读。在学完古诗后,通过让学生将诗歌改编成现代文,或改编诗歌,书写自己的感受等,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促成学生与文本的再一次对话,又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层次,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盛新凤老师在讲解完《春日》和《游园不值》之后,设计了这样的作业:“把诗改成现代文”“依据诗句画图画”“创作一首春天的诗”,通过特别的作业设计,再现了诗中情景,回顾了诗中情感,还拓展到了诗外,进行了时空的延续。相信学生的作业也必将闪现着诗意,充满着灵性,涌动着激情。
参考文献:
[1]李薇.浅析“古诗”在情智培育中的作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3(4):34-35.
[2]霍春榮.趣味引导,古诗教学三部曲[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4).
[3]高林.让诗意萦绕在孩子的心间: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策略[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8).
[4]冯萍.悟情入境,一同“欲上青天揽明月”[J].小学教学参考,2011(7):62.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小学高段古诗词情智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XDKT3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