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探究教学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大学课堂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自迷失的学习动机、缺失的课堂体验和被动的教学设计。引导式探究教学是大学课堂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尝试探讨该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框架及其隐含的教学逻辑,并以供应链管理课程为例,阐述引导式探究教学的实施与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引导式探究教学;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0-0170-03
一、前言
19世纪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与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倡导的“探究教学”[1]不谋而合。他们共通的理念在于,教师不应该成为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为学生创造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嵌套式问题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并通过整个探究过程的学习体验和收获给学生以鼓舞。然而,这是我们常见的大学课堂中所欠缺的,也是当今教学改革所致力完善的目标之一。该教学理念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曾引起高等教育从业者的关注[2][3][4]。
二、大学课堂的困境
常有同行老师抱怨当今大学课堂的困境:“埋头玩手机的学生太多”,“学生太被动了,问答全靠点名”;然而,也曾听到老师赞叹:“现在的大学生学习能力真强,一点就通”。这种差别的根源并不能简单归结于名校与一般学校的生源差异。那么,造成此类大学课堂困境的原因是什么?
1.迷失的学习动机。可能有人觉得,学生进入大学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不再有中考、高考的压力,自然会变得散漫。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大学生在经历短暂的“放养”自由后,很快会体会到来自社会生存的压力,在各种考证、实习、竞赛中焦虑不堪。而他们往往难以在大学课堂中寻找到迷失已久的学习动机。一方面,教学材料的相对滞后与脱节,让学生不能理解到课程与社会的关联;另一方面,以老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很难让学生获得实践所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缺失的课堂体验。当今的学生拥有获取视频、图像、文字等丰富网络资源的便捷途径。而学生在使用网络资源时,可以采用回放等方式反复理解一些难点,也可以选择性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内容。这种教学柔性和效率的优势,是大学课堂教学往往无法比拟的。而课堂体验的缺失,容易让学生失去参与课堂的兴趣,使大学课堂沦落为签到和考前划重点的场所。
3.被动的教学设计。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然而,国内外很多大学的考核机制容易让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每一份精心的教学设计,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当今形势下支撑教师教学的往往是责任与热情。缺少学生的课堂参与和积极反馈,很容易消磨一线老师的教学热情。照本宣科是减少教学准备成本的捷径,而这也恰恰会造成学生不愿意听、老师不愿意讲的恶性循环。
三、引导式探究教学设计框架
试回想我们在常规课堂中,是如何开展一个新知识点的教学的。通常,我们所习惯的教学思路为:名词定义→问题描述→方法传授。简单来说,首先给出一个新问题(名词)的基本定义;接着阐述问题的产生背景及特征;进而传授针对该问题的有效解决思路。其背后的教学逻辑在于:(1)让学生意识到一类特殊问题的存在;(2)教会学生如何识别这类问题;(3)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纵观百度百科、维基百科、MBA智库百科等网络信息资源,大家可以在其目录中发现类似的知识传授逻辑。
不可否认,这种传统教学逻辑有其合理性,但其在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很多局限。首先,这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机制,其最佳效果是完成既定的知识传授,而缺少关于学生学习难点和理解程度的反馈;其次,它忽略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异,所有学生都需要按部就班地跟老师完成每个教学步骤;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处于旁观者视角,去理解既定名词、特征和方法,难以体会到完整的知识发现与问题解决过程。
笔者在从事经管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和运用探究教学的理念,对以上教学过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令人意外的是,课堂交互情况和匿名问卷反馈都指向同一个现象:学生的课堂体验得到了很大改善,对知识脉络的理解也更清晰和深刻。与常规课堂教学相比,笔者在教学设计中虽然依托经典教材,但通过若干核心案例或问题将相关章节进行了重组,从而使每块知识点都能够基于一个核心案例进行教学设计。其主要框架如图2所示。
在该教学框架中:(1)首先,通过一个体验式案例给学生设定游戏规则,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作为案例中的决策者经历问题的发生过程,从而很自然地发现一个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2)然后,通过学生对现象的讨论和提问,了解不同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帮助学生消化、同步信息;进而,通过嵌套式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诱因和产生机制;(3)接着,尝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探究解决对策,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相关疑点;并进一步采用必要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答疑解惑、完善对策;(4)最后,通过总结陈词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强化其对问题的理解,对学生未发现的小知識点适当补充。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表现精彩的部分,做出正面反馈和激励。
四、供应链管理课堂应用
“牛鞭效应”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需求预测、信息价值、供应链协同等章节中均有涉及。在传统课程中,我们往往会先向学生展示牛鞭效应的公司案例与特征描述,并解释为何称之牛鞭效应;进而,讲授牛鞭效应的潜在诱因及应对策略。初期尝试这套思路时,学生的反应比较平淡,其能够认识到牛鞭效应是现实存在的;能基本理解什么是牛鞭效应;知道其有哪些诱因及相应的解决方案。然而,绝大多数学生仍停留在接受问题和一知半解的程度。于是,笔者改用上述框架实施引导式探究教学。
1.案例体验。典型供应链包含“顾客”、“零售商”、“生产商”、“供应商”这几个角色或决策参与者。假设即时补货,提前期为零。理性的决策参与者会采用典型的决策规则:根据当期实际销售预测下一期的需求量,及期末应持有的库存。通过问答,让学生理解游戏规则与假设的合理性,为零售商做出每周的期末备货和订货决策。
当学生通过零售商试验而理解游戏规则后,可将零售商的订货量推演为上游生产商的需求。学生可以延续之前的游戏规则,为生产商、供应商逐级决策。至此,每一个决策参与者都根据其所获得的需求信息做出了合理决策。然而,汇总图却让学生看到了一个异常现象:需求的波动被逐级放大了。
2.诱因讨论。首先用问题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图3中的现象,归纳波动变化的特征。比如学生可能会发现:(1)供应链上游比下游的需求波动大;(2)顾客一个时间段的小波动,引发了上游多个时间段不同程度的波动;(3)供应链上游比下游的波动恢复周期更长等。这就让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牛鞭效应的基本现象。接着,引导学生去思考决策过程,使学生在讨论诱因的过程中相互同步信息,解决部分疑点。学生可能发现的诱因包括:(1)订货不能反映真实需求;(2)预测需求的方法过于贪婪;(3)供应链各环节逐级单独决策等。
3.对策讨论。对策讨论是上一阶段的延续,也是一个开放式的头脑风暴过程。学生会根据自己发现的诱因,制定相应的对策,而对策的合理与否会直接反映出学生目前的理解程度和相关的知识基础。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问引导、补充解释,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认识局限,并进一步思考新的对策。在对策讨论中,师生间的问答和学生间的相互问答,都是激励大家深入思考的有效途径。上一步骤的诱因分析能为学生深入思考提供主线,而该讨论步骤中碰撞出的火花和新发现会给学生以多视角的丰富感知。
4.总结陈词。教师的总结陈词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加深理解的必要步骤。学生积极参与的讨论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而老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引导与掌控;在讨论之后,老师需要通过总结让学生更为清晰地理解整个发现过程的主线逻辑,并对学生没有发现的知识点适当补充。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要明确地指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展现的机智与闪光点。这是对学生最有效的直接鼓励,有利于营造以后课程中热衷讨论与发现的良性循环环境。
五、教学设计总结与提示
总体说来,引导式探究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老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下,体验问题的发生过程;在嵌套式问题的引导下,较为自主地发现问题产生机制,并探究相应的对策。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参与和发现的热情。
值得注意的是,该教学设计适用于中小班级授课,20—30人的课堂规模较有利于讨论的开展和掌控。同时,引导式探究教学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1)需要对课程的整体知识框架和脉络有清晰把握;(2)需要有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最好熟悉相关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与方法;(3)应变能力强,能在教学过程中快速抓住学生的薄弱环节和知识盲点;(4)能有效设计嵌套式问题,在引导讨论的主线的同时有效把控课堂节奏。
參考文献:
[1]朱文彬,赵淑文.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崇善.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之理想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39-42.
[3]许云凤.探究式教学与传授式教学辨析[J].教育探索,2006,(7):22-24.
[4]冯露,亢一澜,王志勇,孙建,王世斌,贾启芬,沈岷.基于问题学习的探究式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76-180.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引导式探究教学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中的应用》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