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歌鉴赏 >

诗歌与哲学是近邻

发布时间:2023-05-26 14:00:07 | 来源:网友投稿

近日,有位朋友向我推荐周德义先生发表在《教师》杂志上的《哲学诗话》。拜读之后,本人认为周德义先生的《哲学诗话》具有三个方面的价值,对于广大教师朋友颇有启发意义。

一、周德义先生的《哲学诗话》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智慧

⒈哲学认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周德义先生在评价李瑞环同志的实践哲学时曾指出,马克思主义讲的实践,指的是人类社会实践,把实践理解为只是个人的直接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论。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这种实践不只是个人的直接实践,还包括对纵向历史的继承和对横向经验的借鉴,离开这些就很难谈认识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离开了人民群众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我们就一事无成。

我认为,周德义先生的《哲学诗话》同样具有实践哲学的品格,注重从生活实践中概括、体悟哲学原理。“人们一旦离开了足踏实地的生活,离开了亲力亲为的社会实践,对于经验、理论与知识的真理性认识,人们也就失去了判断事物真伪的标准,人啊,也就只能想入非非。”社会生活实践是真理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说:“做学问,从事理论研究,应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穷根究其底;搞工作,解决实践矛盾,宜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牵住牛鼻子。”他运用生活中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了带有普遍性的深刻哲理。还说:“简洁之美胜于繁杂,简易之便胜于繁琐,简约之功胜于繁忙。”假如离开了广泛的生活实践,是难以得出如此简洁而精确的概括的。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情人的爱是具体的,也是有内容的:情人对富翁说我爱你,那是说我爱你的金钱和财物;情人对官员说我爱你,那是说我爱你的权力和地位;情人对老头说我爱你,那是说我爱你的身份和荣耀;如同猎人对猎物说我爱你,没有你我又如何生活?!”他对社会上所谓“情人的爱”的概括可谓言简意赅,切中要害。

⒉哲学理论与教育思想相结合

周德义先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和领导者,善于将哲学理论与教育思想融为一体,所谓“爱即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生活即是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活生生的平凡的社会人。理想即是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未来社会的理想公民”,就是他的实践哲学在教育思想方面的具体表现。他认为,“教育应当是实用的,充满针对性的;应当是因人而异、个性化的,也是真正的未来社会公民的教育。‘实用’应当是各类教育的应有之义。因为教育是培养现代社会和未来理想社会公民的孵化器。”他对教育有着哲学家的审视眼光:人类几千年来的创造和积累,形成了极其浩繁的知识文化,这对于后来者来说,既是财富,也是负担。暂且不说其中是否有谬误需要检别,也不说其中有多少无用、无聊、无需的知识,哪怕全是珍宝,你我又能学成几分?因此,有选择地学习与传授知识与技能是极其重要的。他还强调,实用的教育,应当是终身教育,它没有年龄、性别、职业等的限制,“有教无类”;它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全程的全面教育;它是面向所有市场、岗位、就业、在业的教育;它是为市场、为需要、为社会服务的教育,也是促使人生长、成熟、成长的教育,是人类、人生所必需的东西。

二、周德义先生的《哲学诗话》洋溢着浓郁的诗意情怀

他指出,把合格教师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似乎不太准确!把合格教师比喻为培育花朵的园艺师?似乎不太贴切!把合格教师比喻为抚育人心灵的牧师?似乎不太合适!教师即是教师。教师是带领我们的孩子走向未来社会的天使。

他把教师比作圣洁的天使,这既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独特眼光,也充分流露出作为诗人哲学家关注祖国未来的诗意情怀。请看下面这段文字,也颇有浪漫主义诗意:

“花儿开了,又凋谢了,但是一定还会再度盛开;树叶绿了,又枯黄了,但是一定还会再翠绿起来;南飞的大雁来了,又去了,但是一定还会再飞回来;远方的流水来了,又去了,但是一定还会再流回来。一切都是如此地匆匆忙忙,来来去去。但是,总是在彼此之间循环往返。我以为,任何物体都是封闭的,也是开放的,向着宇宙开放,惟有宇宙,这个至大无朋的存在者,不再有外,完全地封闭着,也是无限地开放着,于是,我们在宇宙里面得以永生。相信我吧,我们永远生活在宇宙的温暖的怀抱里。”

我以为,周德义先生的《哲学诗话》之所以充满着浓郁的诗意,关键在于作者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他说:“传说耶稣为信仰被执政者钉死在十字架上,信徒们确信其死后复活升入到理想的天上世界。耶稣,佛祖,真主,等等,一切被信仰者,我以为,都是一些伟大的符号。姑且,不去讨论天上是否存在世界,虽然许多人在睡梦里访问过上帝们居住的地方,但是活着的人们没有谁清醒时到过神圣的天堂。我思考的是,对于人来说,精神寄托远远超过物质需要,在当今物欲横流、精神浮躁、信仰迷惘的时代,唯有信仰能够令人思想安定、居有其所,因而信仰已经成为人类最有价值的事情,于今日建立和维护信仰比什么都要重要。”在人心不古、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提出“信仰”二字真是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再如下面两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我们不妨细细品读:

“一只远方飞来的美丽的火红色的鸽子,

伴随着我心爱的小白鸽飞进我家里的鸽舍,

它们在一起饮水、啄食油菜籽粒,“咕咕咕”追逐嬉闹,

一阵子后,我的小白鸽追随着它,

一起展翅,飞向远方,

我每天都期盼着它们的来访。”

“宽广深厚的大海,

里面藏着无数的宝藏,

你可以在沙滩上拾起海潮卷来的贝壳螃蟹,

也可以在浅海里捕捞起鱼虾和海藻,

还可以在稍稍深处寻找富有的珊瑚珍珠,

穷究下去你可能发现在深海里昔日的沉船。”

我们在阅读周德义先生的《哲学诗话》时,只要肯认真寻找,同样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珊瑚珍珠”。

三、周德义先生的《哲学诗话》彰显着和谐的思维品质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这种“和”的理念,是关于系统多样性的思想,是关于系统整体性的思想,强调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只有坚持“和”的世界观、认识观和价值观,才能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的生态和谐思想表现在四个方面:

⒈强调以自然为本

所谓以自然为本,“就是老老实实向自然学习,以自然为老师,用自然法则和规律来规范我们的一切行为,它包括了三个层面的意义:

一是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按规律办事。

二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认识自然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改造自身,使自身适应自然。

三是改变或者创新自然条件,借自然之力为我所用。最终的目的是使自然为人类服务而不违背自然规律,在自然规律允许的范围内获得最大的自由与最大的效益。”

他的自然生态观,是在老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发展。这种自然生态观既不同于老庄的被动顺应自然观点,也有别于现代人类中心论的人类征服自然的观点。

⒉坚持“以和为贵”的原则

“和”是一种思想动机。所谓“和”即是与人为善的思想和态度,注重换位思考。《论语》云:“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以和为贵”的原则。持“和”的世界观、认识观与价值观的人,能够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凡是出发点是“和”,过程是“和”,结果也是“和”。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和睦相处”,做到以诚待人,以情动人,以公处事;提倡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一种互相理解尊重,相互友爱的人际关系;在人与社会、与集体的关系上,提倡“合群济众”。社会、集体都是由个人组成的,一方面,社会、集体应当尊重个性,鼓励个人奋斗、个人追求与充分挖掘与发挥个人价值,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提倡把个人的目标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强调尊重自然规律,提倡效法自然而为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有所为,有所不为,“赞天地之化育”,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保护生态平衡,实现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一种良性互动、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⒊遵循“凡是适度”的原则

在他看来,“‘度’就是适度,适当,适中,适可而止,也就是恰到好处。‘度’是准则,规则,就现代社会而言,法律、礼仪之谓也。因此,有规矩的,循规蹈矩就是适度。有法纪,遵纪守法就是适度。有章制,遵章守制就是适度。凡是适度,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分,不要过头,不要贪婪。”如果我们遵循“凡是适度”的原则,就不会有“文革”期间的蛮干,就能少走许多弯路,也就能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

⒋提出“一分为三”的方法论

周德义先生坚持一分为三的观点,他指出:“一分为二。合二而一。一与二合为三。有彼此,必有彼与此。有东西,必有东与西。有左右必有左与右。有彼有此,则有彼此。有东有西,则有东西。有左有右,则有左右。”就是说,对立的两端之外还存在中间环节,接近儒家的中庸之道,也与现代生态思想相通。他归纳了关于事物的三种判断:“通常有三种方式:肯定、否定与未定。未定的东西是不可以‘肯定’或者“否定”的。‘未定’本身也是评判事物在变化过程中状态的一种方式。事物在未来演变进程中,有许多意料不到的因素存在。因此,所谓“未定的”,只能也只可能是“未定的”,这些正是我们要给予更多关注和认真对待的。一般地,未来的常常是未定的。”从生态思维角度看,未定的状态就是事物的生态过程。

(责任编辑:郭呈祥)

推荐访问:近邻 诗歌 哲学

本文标题:诗歌与哲学是近邻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shigejianshang/2023/0526/257309.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诗歌与哲学是近邻》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