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歌鉴赏 >

语言学视野中的黎简诗歌自注

发布时间:2023-06-02 08:12:03 |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作为古典诗歌的创作大家,黎简对语言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其诗歌自注就是佐证。他的自注有对诗句中个别字的读音进行标注的,有对诗句中的汉语地域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词语进行注释的。这些历时的语言材料为我们了解、认识古汉语层面的音变构词、汉语方言层面的方音演变及方言用字、民族语言层面的民族语言之间的接触与融合,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黎简诗歌;自注;语料;语言学

黎简为清中叶岭南四家之一,有诗集《五百四峰堂诗钞》[1]行世,其中附有不少自注。所谓自注,就是作者本人对其著述所加的注。黎简诗歌自注有对诗句中个别字的读音进行标注的,有对诗句中涉及的汉语地域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词语进行注释的,等等,挖掘这类历时的语言材料可以获得宝贵的语言信息。总的来说,其自注给我们的语言信息有古汉语层面的,也有汉语方言层面的,还有少数民族语言层面的。以下择要加以条陈。

一、古汉语层面

古典诗歌尤其是格律诗,对音韵有特别的要求,这就注定古代诗人有一种“职业敏感性”,即对字词的音读特别敏感,特别关注。黎简对他自己的不少诗句中的个别字的读音进行了标注,具体情况如下:

(1)瓠落闲(去声)﹡有蓬(2)才发十寻老鬼庭(去声)

(3)膏肓除(去声)幽艳(4)墐竹祝(去声)青虫

(5)池水写(去声)天深(6)讵可数写(去声)犹回强

(7)何以写(去声)素缟(8)瘦叶纤藤自相(入声)当

(9)乡里无名底相(入声)夸(10)眼炯兼黠怒(上声)

(11)趋(入声)使深居如蚹裸(12)三百六十(平声)日分内

(13)汉火已灭冰(去声)手凉(14)水冰(去声)齿风棱眼

(15)稍稍檐瀑长(去声)(16)樊处烧(去声)当羌

(17)杯胶(去声)烟光九点青(18)乃怨前走(去声)急

(19)长毋相忘(去声)心相于(20)碧晕侵灯出,幽香观(去声)树真

(21)比(去声)我久不笋(22)凭谁乞(去声)毕星

(23)乞(去声)我留侯辟谷方(24)花间乞(去声)酒钱

(25)楼阁玲珑金碧画(入声)(26)势横(去声)浮天转

(27)黄金弹(去声)弹山鹧鸪(28)黄金弹弹(平声)山鹧鸪

(29)蕉叶渐长弹(平声)雨粗(30)惊哭墙壁转(去声)

(31)柳绵摇漾转(去声)风团(32)晨砌转(去声)清阴

(33)托传(去声)陈氏节(34)先遣将诗相(音息)驰赠

(35)五十(音岑)家有八十亲

下面试对上述诗句中的部分被注字的音义加以解释。句(1)“闲(去声)”,《广韵》古苋切。《汉语大词典》“闲1”:jiàn,亦作“间1”。“间1”第6个义项:间杂,夹杂。[2]句(2)“庭(去声)”,《集韵》他定切。句(3)“除(去声)”,《广韵》迟倨切。《汉语大词典》“除2”:zhù。第2个义项:(今读chú)谓光阴过去。[3]句(4)“祝(去声)”,《广韵》职救切。《汉语大词典》“祝2”:zhòu。第1个义项:诅咒。[4] 句(5)(6)(7)“写(去声)”,《集韵》四夜切。倾泻,同“泻”。句(8)(9)“相(入声)”,钱大昕说“‘相离’、‘相欺’之‘相’有读仄声者,白乐天诗‘为问长安月,谁教不相离’,自注‘思必切’。杜工部诗‘恰似春风相欺得’,亦读入声。”[5]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三“唐诗字音”条谈及“李子田举唐人诗用字,音与今人别者”也提到白居易的这一处“相”字。[6]可与句(34)“相(音息)”互为参证。句(10)“怒﹡例句中括号内的文字或非韵语例句即黎简自注,余者同此。所引黎简韵语及非韵语均据《五百四峰堂诗钞》。(上声)”,《广韵》奴古切。句(11)“趋(入声)”,《集韵》趋玉切。《汉语大词典》“趋2”:cù。第1个义项:敦促;促使。[7]句(12)“十(平声)”,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司字作入声”条:“白乐天诗……以十字作平声读,如云:‘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绿浪东西南北路,红栏三百九十桥’,是也。”[8]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三“唐诗字音”条提到白居易的“‘红阑三百九十桥’,十读如谌。”[9]可与句(35)互为参证。谌,chén;岑,cén。粤语无卷舌、平舌之分。所以,黎简所谓的“十(音岑)”与王士祯所谓的“十读如谌”无异。句(13)-(24)中的“冰”、“长”、“烧”、“胶”、“走”、“忘”、“观”、“比”、“乞”,用的都不是原始词义,而是滋生词义,不读本音。这几个字,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10]一一都作了探讨,故此处从略。句(25)-(33)不言自明。

以上35个诗句中的被注字(词)的读音普遍为“破读音”。汉语史上,这些字本来已经具有某意义某读音,后来在使用过程中因意义或词性有所改变而改变了它们原来的读音,叫做“破读”或“读破”。原来的读音,传统上叫“本音”或“读如字”。这实际上涉及到古代汉语中的音变构词问题。所谓音变构词,就是通过音节中音素的变化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汉语音节一般由声、韵、调三要素组成,只涉及声母的就是变声构词,只涉及韵母的就是变韵构词,只涉及声调的就是变调构词,还有较为复杂的音变构词则涉及声、韵、调中两个以上音素的变化。上述例句中的自注字大多属于变调构词,即普遍只涉及声调一个要素,如:庭、写、怒、冰、烧、胶、走、忘、观、比、张、转、横。还要指出的是,这些自注字的变调大多由非去声变成去声,与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汉语语音系统中的声调变化特别是去声大量产生相吻合。[11]

音变构词在整个汉藏语系诸语种中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相似之处,壮侗语族诸语言都存在以语音交替方式作为构词或者区别语法意义的手段,如声调交替区别名词和动词。[12]

黎简为这些被注字注明读音,是为了明确它们在他的这些诗句(特定语境)中的音义(滋生词音义)不同于通常情况下的音义(原始词音义)。他的自注,提醒我们日渐远去的古汉语中有一种日渐被人淡忘的音变构词。

二、汉语方言层面

任何作家都有母语。如果其母语并非民族共同语,即使他运用民族共同语进行文学创作,也可能或多或少把母语的特质带进其作品语言。黎简的有些自注反映出一些粤方言、潮汕方言等汉语地域方言的信息,如:

(36)佛滘今改名弼教,村夫子不脱乡语,题诗处处记着。贺老操吴音,不足讥也。仆将还乡御冬,因画见意,誉斯先生两正之。(37)戏其逾期不来也,予以去年九月十日别升父于罗隐涌口。(38)南食添奇字(介卿为□﹡姑诗。潮语,□,安冈切,水族也,非龙非介,故云),西斋愧特知。(39)南人以水涡沙陡能陷田,树杙以固之,曰“坝”。 (40)粤人呼秧田曰“秧地”。 (41)涨而获曰“捞割”。 (42)粤人媳称翁曰“家公”,二字出《庄子》。(43)广州诸山县人呼一年竹曰“祖竹”,二年为“爷竹”,三年“孙竹”则多矣。(44)广人呼浊泥曰“泥糜”。 (45)生儿初还外家,广州人谓之“捉抱”。(46)天南晚作秧(“作”音“佐”,广州音转为“造”,曰“早造”“晚造”)。 句(36)是黎简《题赠温誉斯画诗》(佛滘花村仙洞里)一诗的尾注,实际上就是“诗末款识”。此诗写于1781年,该自注说明当时诗人故里已由“佛滘”改为“弼教”。黎简这样的村夫子“不脱乡语”,极不情愿用“弼教”这个词,仍然我行我素保留“佛滘”的使用权,这是社会语言生活的如实反映,它实际上涉及语言演变过程中读书音与口语音、旧读与今读此消彼长、相互争夺“市场”的问题。“佛滘”改为“弼教”,一则因为“佛”在口语中的读音变化离奇地大,一则因为“滘”的方言色彩特别地浓。先说“佛”与“弼”。“佛”有几读:

﹡为一个上下结构的汉字,上“介”下“龙”。fó,《广韵》符弗切;fú,《集韵》敷勿切,又《集韵》符勿切;bó,《集韵》薄没切;bì,《集韵》薄宓切。“弼”,bì,《广韵》房密切。佛bì一读可作“辅助”解,通“弼”。《诗·周颂·敬之》:“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郑玄笺:“佛,辅也。”陆德明《经典释文》:“郑音‘弼’。”马瑞辰《通释》:“古‘弼’字其音均与‘佛’近,故‘弼’可借作‘佛’也。”[13]简言之,“佛”有bì一读,与“弼”读音相同,二者古代又是一对通假字。这是“佛滘”中的“佛” 改为“弼”的理论依据。另外,尽管“佛”的声母曾经有重唇、轻唇两读,但诗人生活的那个时代已普遍只有轻唇音一读了,相对而言,地名读音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其变化比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词要慢,所以“佛滘”的“佛”在当地人口头还是念成重读,不过书写时就已由同音字“弼”替代了,这是对外交际的需要,也即“佛滘”中的“佛”改为“弼”的现实要求。

再说“滘”与“教”。滘,jiào ,河道相通处。多用作地名。方言词,相当生僻,不易认读。“教”,有两读。jiào ,《广韵》古孝切;jiāo,《广韵》古肴切。但在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当然包括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语区,普遍只有去声一读。用“教”取代“滘”,读古孝切,与原来的“滘”读音一致,字变音不变,便于交际称说。但从表意功能上来说,这么一改,能让人顾名思义的直观因素就没了,正如陕西的盩厔如今更名“周至”,简则简矣,而其“山环水复”之义顿失。《元和郡县图志》称:“山曲曰盩,水曲曰厔。陕西盩厔县,其地山环水复,因名‘盩厔’。”[14]如此看来,改名和命名一样都大有学问。

把河道称为“滘”,这在珠江三角洲水乡较为习见,正如江浙地区称河道为“港”。黎简诗歌中另有“鸡鸭滘”、“雁田滘”、“大通滘”、“赤花滘”、“松滘”等地名。今天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中还有不少地名冠以“滘”字,如顺德的北滘,东莞的道滘,广州市区的新滘、沥滘、夏滘、滘口等。

句(37)是黎简《忆昨行寄升父》一诗的题注,其中“涌”读chōng,河汊。又是一个多见于珠江三角洲水乡地名中的用字,古代有关典籍早就有所反映。如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地语》提及的“石涌”,就是当年南越国丞相吕嘉败后被伏波将军路博德俘获之地。“石涌,在顺德西南二十里,吕嘉败时,与其王建德亡入海,伏波将军路博德追至石涌,得嘉。今有桥在顺德南门外,名伏波桥。有吕姓者,家其傍及石涌。”[15]又如清梁廷枏《夷氛闻记》卷二:“乌涌……、黄埔、白泥涌,均握要,宜守。”[16]乌涌,今天一般把它写成“乌冲”,位于广州市东部的珠江北岸,自北而南流贯萝岗、黄埔两区。

更有意思的是,黎简诗歌中还记载有广东地区自创的方言用字,如句(38)所言。介卿即吕帆,清中叶岭南四家之一。该诗句反映了潮汕地区方言(潮语或潮汕话)自创方言用字这一现象。潮汕这样的濒海地区有一些特殊的为汉文化核心区中原内陆所没有的水生动植物,如

果主要创自官话地区的汉字库里没有现成的文字来指称它们,为了交际的需要,潮汕当地人自创文字势属必然,正如其他汉语方言区也多少有各自的地方用字一样。方言区的地方用字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特殊场合下还能弥补汉民族共同语的书写符号系统的不足。时至今日,我们还能在粤语区的大报小报上见到“嘢”(东西,如“买嘢”即买东西、“食嘢”即吃东西)之类汉字的身影,且劲头不减,真是由来有自。

其他自注如句(39)-(46)等等,对我们了解、认识粤方言词汇也不无裨益。

三、民族语言层面

岭南自古以来就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这样,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的接触与融合就时时刻

刻进行着,黎简诗歌自注在这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信的语言事实。

(47)达磉名山庄(达磉,瑶言大石也。两山之间大石横截,中有流水,故以名)。

(48)钩辀声合一村雨,达磉(壮言大石也,村名)瀑舂无底云。

(49)厥称父不字(其子某,则呼其父为父某。父,碧惰切)。

表示“大石”之义的“达磉”,句(47)说是瑶言,句(48)又说是壮言。“达磉”究竟是一个瑶语地名还是壮语地名,抑或是这两个民族共有的一个词汇?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它是一个壮语地名。研究表明,壮语地名用土俗壮字记录的只是少数,大多都用跟壮语音同或音近的音译汉字记录。[17]“达磉”一词中的“达”,就是壮语中表示“悬崖、石壁”之义的dat的译音。壮族是广西的土著,历史上不断有其他民族迁入,又由于是地名,所以,一个壮语地名往往不独被壮族人使用;另一种情形就是,一个壮语地名在壮语底色的基础上也可能混合了其他民族的成分,如汉族、瑶族、苗族等。关于“达磉”一词的这两条自注,很能说明多民族聚居地民族语言之间的接触与融合。

至于句(49)所及的语言现象,联系诗的前面几句“大排蛮俗翔,新客怪旧事。终岁心所忺,是处节亦异。且从邕州春,薄载猺妇例。草长二月望,山坐两行沸。其男老无须,厥称父不字”等内容来看,我们知道该诗描写的是瑶族的风习。“猺”,旧时指瑶族。“其子某,则呼其父为父某。”这一称说法很有特色,那就是通名在前、专名在后,也即中心语在前、修饰语在后,呈齐头式。汉语或汉语方言中与此恰恰相反,呈齐尾式,如“贺父”(李贺的父亲,见韩愈《讳辩》[18])、“娥父”(饶娥的父亲,见柳宗元《饶娥碑》[19])等。更有意思的是,瑶语“父”字的口语音为“碧惰切”,在当时还读成重唇,这应当是受早期汉语影响的结果,因为《广韵》“父,扶雨切”。可见,汉语在与瑶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接触过程中的强势地位。

综合以上49个例子来看,由于诗歌创作这种特殊职业的需要,黎简对语言的关注超乎常人,以至于在具体创作时郑重其事地用自注的形式把相关情况标记出来。从语言学角度审视,他的诗歌自注,为我们了解、认识相关语言及语言现象,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但不可多得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黎简.五百四峰堂诗钞[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2] [3] [4] [7] [13]罗竹凤.汉语大词典(缩印本)[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7147、6923、4445、5788、544。

[5]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79-80。

[6][9]王士祯.池北偶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2。

[8]洪迈.容斋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0]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1]唐作藩.汉语史学习与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33。

[12]马学良.汉藏语概论[D].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776.

[14]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5]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49。

[16]梁廷枏.夷氛闻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7]覃凤余.壮语地名及其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5(4):109-120。

[18]韩愈.韩昌黎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1。

[19]柳宗元.柳河东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1。

[基金项目]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度项目(200712B2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08JC751008)。

推荐访问:语言学 诗歌 视野

本文标题:语言学视野中的黎简诗歌自注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shigejianshang/2023/0602/259658.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语言学视野中的黎简诗歌自注》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