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威廉.布莱克诗歌的主题
摘要:威廉·布莱克是英国前期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本文探讨了随着时势变迁,布莱克诗歌创作形式及主题的变化,前期作品热情讴歌革命,而后期则沉湎于想象,并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纵观其全部作品,可以看出“革命思想”统摄着他的整个创作过程。
关键词:威廉·布莱克浪漫主义革命思想
一、诗歌主题与时代特征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著名的诗人、画家和雕刻家,英国前期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诗歌主题与其所生活的时代密切相关。他生逢美国独立战争,英国国内民主运动高潮,产业革命与法国大革命交接的历史时期。18世纪后期的英国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日益激化,到处是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人道现象。下层劳苦大众因受压迫而倍遭磨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人的道德堕落,身心腐败,社会风气每况愈下。面对资本主义给人造成的摧残及给社会带来的种种丑恶,当时许多激进的文人志士都以自己的方式发泄内心的愤慨,从而涌现出许多抗议社会的作品。威廉·布莱克就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他的诗歌正是这个动乱时代的产物。布莱克一生经常受到饥寒交迫的威胁,这种遭遇引起了他对资本家和贵族统治者的切齿痛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动荡的时代,寒微的出身为他创作进步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诗歌主题与时势变迁
他的诗充满了神秘的幻影,反映了现实社会的严重问题,同时也展示了理想社会的美好境界,其中还包含一些诗人的天才的臆测。他的诗蕴蓄着巨大力量,充满着革命性。布莱克创作阶段可以1796 年为分界线,将其分为前后期两个阶段。从其作品内容看,前期我们看到的是布莱克对革命的热情讴歌。而后期则沉湎于想象,并蒙着浓浓的宗教面纱。
在1796年前的作品中,布莱克对资本主义文明,包括政治、经济、宗教、道德、文化乃至文学等全方位开战,对当时的现实社会提出极其尖锐深刻的批评。他对资本主义社会残酷现实的揭露,对精神自由的呼吁,不仅仅代表着他个人的挣扎与呐喊,更标志着新时代人类的先声。布莱克作为“艺术家的天性使他挣脱了时空的局限,而瞩目于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看到了人类灵魂所面临的困境。他对个人与社会出路的探索都内敛在其反传统的诗作之中,蕴含在这些诗作中的精神又不自觉地预言了现代主义的到来”1。《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是此阶段的代表著作,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天真之歌》属于“理想之歌”,主要歌颂童年的欢乐,布莱克说:“童稚的微笑是他的真容。”摇篮中的婴儿,自由嬉戏的孩童,到处游荡的牧羊人,都是一样的纯真、欢乐、美丽、自由,他们自然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处于纤尘未染的境地,其中也有狮子与羔羊睡在一起的美好幻景。这是由于在法国革命之前,布莱克思想未受到很大冲击,对生活抱有强烈的乐观态度,他用孩子般的天真眼光来看整个世界。《经验之歌》是“现实之歌”,主要诉说人生的苦难。法国革命之后,布莱克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革命使他更加清楚地理解人民的痛苦和认识到社会的黑暗。我们因此可以看到教士的虚伪,学校、教堂、父母以及资本主义文明对人肉体的摧残,对心灵的扼杀;听到扫烟囱孩子的啼哭,街头雏妓的诅咒,蒙受种族歧视的黑奴的怨言等等。其中《伦敦》一诗是布莱克揭露社会阴暗、批判现实的代表作。在这首名诗里,诗人对伦敦社会的种种悲惨景象进行了深刻地描写,从物质的贫困到精神的枷锁,从男到女,从成年到婴儿,英国人民所遭受的痛苦深深地震撼了诗人,他怀着沉痛、抑郁的心情,刻画出伦敦所充满的苦难、不平、不幸和诅咒,揭示出虽生犹死的苦难景象,点出了伦敦实为人间地狱的主题。这两部诗集所刻画的世界正是布莱克称之为“人的灵魂的两种相反的状态”:天真与经验,残暴和温顺。从这两个诗集的内容和精神,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创作主题已由歌颂宇宙的和谐(天真)转向揭露世界的黑暗(经验) 。这是布莱克的创作的发展过程,也是诗人成长、成熟的过程。从“天真”到“经验”标志着诗人世界观的飞跃。两个诗集反映了诗人心灵中两种全然不同的世界观。《天真与经验之歌》标志着诗人认识到一切事物的对立的道理,认识到斗争和变革的必要。
同时,在此阶段还有一类以革命预言诗系列为主的神话诗作。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布莱克热情讴歌法国革命,认为法国革命是人类灵魂得以拯救的前兆,布莱克心目中的各种力量在这里均被赋予了具体的人物形象。“尤利生”象征着理性、秩序和限制。从政治角度看,尤利生代表了一切暴君,他颁布种种法典,力图在动荡不定的世界中建立一体化的永恒秩序。为了便于统治,他创造了科学与宗教,但他的科学全是“沙砾”,他的宗教尽皆“蛛网”在他的统治下,人类全变了样:热情与理性分裂,肉体与精神对立;人变得渺小而又残缺不全。为了彻底解放人的感情,恢复人的完整性,布莱克在他的神话体系中创造了一个与尤利生对立的对象—奥克 ,他象征着人类的反叛革命力量,是文化的创造者与毁灭者的复合体。在布莱克看来,奥克与尤利生之间这种永无休止的冲突就是激情与理性、“魔鬼”与“上帝”之间的冲突。在此阶段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布莱克对革命的支持态度,但同时也可看到他对革命持有一定的怀疑,奥克的热情之火烧毁了尤利生的理性之网,但自己也葬身火中便是很好的说明,但革命精神占主要地位。总之,布莱克此期的作品反映了一个主题,即现存社会必须彻底变革,人的情感、想象必须得到解放。随着时势,特别是法国革命日趋严峻的局势在布莱克心目中逐渐明晰,从而奠定了布莱克后期作品的主题。由于严峻的政治斗争现实,加之布莱克对人生与社会意义的深刻把握,使用寓形于繁复的象征手法,来表达其思想。布莱克后期的长诗内容晦涩诗歌带有神秘主义倾向和宗教色彩。例如在《伐拉,四天神》中,布莱克的神话体系得到充分表达。他创造的罗斯是“铁匠”,是艺术家,是“永恒的先知”,是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化身。罗斯努力在尤利生统治一切的社会中,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来升华奥克,以恢复人性的完整与和谐。罗斯有力的双手抓住了尤利生毁坏的火炉,他要“重新建造它们”。他手握乌通那的雷霆之锤,在沉重的敲击下锻造出铁的锁链,禁锢住尤利生的四肢。在《耶路撒冷》中,罗斯呐喊着:“我必须创造一个体系,否则就会成为别人体系的奴隶;我将不进行推理和比较,我的工作是创造。” 2这就是罗斯宣言,也是布莱克所追求的目标: 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诗歌来唤醒人类长期以来被抽象理性所束缚的想象与激情。罗斯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布莱克,是人类打破尤利生的统治,恢复理性与激情,灵与肉的平衡,和谐的希望所在。可见布莱克后期作品侧重于想象,想象此被赋予救世主耶稣的形象,但应当说明的是布莱克在后期并非走向反动或遁世,而是将他对人生与社会更深一层的思考融于一套独特的、充满象征意义的神话体系中。
三、诗歌主题与文字形式
布莱克的诗歌在表面上看来似乎确实比较简单,但这种简单决非一种空洞无物,而是在简单的外装下隐藏着诗人深邃的思想。他过人之处正是在于他能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他深邃而复杂的思想。其诗歌从纯朴、天真的牧歌式童谣到内容繁琐、洋洋洒洒的数千行的象征性长诗,从天真烂漫的儿童到通达事故的老人,再到想象力的化身罗斯,布莱克不停地探索,憧憬着有朝一日人类能够摆脱理性的桎梏,尽情享受作为一个完整人的快乐。其反理性的目的就是要消除旧世界对人自由的束缚。纵观布莱克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一贯站在人民一边。他同情民族解放,妇女解放;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同情被作为隶来贩卖的黑人。他拥护和平,反对战争,反对资本主义所带给劳动人民日益加重的剥削和压迫3。布莱诗歌主题思想与文字形式是和谐统一的。而布莱克诗歌魅力远不止于此,本文中所述的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而已他的诗歌精华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挖掘。
参考文献:
1 胡孝申,邓中杰1威廉·布莱克创作阶段划分刍议[ J ]1外国文学研究, 1998, (1) .
2 布莱克1天堂与地狱的婚姻———布莱克诗选[M ]1张德明译1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3 卞之琳1谈威廉·布莱克的几首诗[ J ]1诗刊, 1957, (7) :71
作者简介:
1 朱志勇(1973-),男,河北宣化人,河北北方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诗歌研究。
2 宁晓娟(1982-),女,河北宣化人,河北北方学院教师,学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浅析威廉.布莱克诗歌的主题》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