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歌鉴赏 >

新课标下实现文本教学的美学鉴赏及对策探析

发布时间:2023-07-22 11:12:01 | 来源:网友投稿

曾有人这样评价语文:“语文是最富有美学意味的学科,是一门艺术课[1]。”其实,每位语文老师都可以根据个人的迥异风格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塑造并保持自我丰满的教学个性,从而获得精彩的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更加自主健康的发展。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和当前新教材的改革目标,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和《江南的冬景》这篇课文的教学实践,语文教学不仅要丰富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能否充分挖掘并利用自身的优势,即引导学生领略课文结构精心缜密之美,充分挖掘文本中的美学信息,深入到作品描绘的美好境界中去领会文本所蕴涵的思想美、形象美、情感美等等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针对课堂教学的亲身实践来具体谈谈新课标下文本教学实践中的美学鉴赏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语文新课标中的美育思想

在新课标中,“美育思想”又称“审美教育思想”,实际上是以美学理论为指导,以完善人自身素质、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宗旨,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理想人格为目的的情感教育。在语文这门学科里,审美教育思想是一种形象化的情感教育,以语文的内容与特性为指向,旨在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对学生的主体人格形成及潜能的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的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语文新课标中的审美教育思想,按照美的规律,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探索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语文教学方法是其中的题中之义,也是大势所趋,而语文教学中的文本教学中的美学鉴赏问题则一直是语文教育者、创作者和文艺评论者争论不休的大论题,时下,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浅谈拙见,企以有用。

二、文本美学鉴赏的前提和基础——情系课前设计

“语文是一门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学科,因此,教出语文独特的情感是语文独特的任务”[2],也是语文课堂展示其魅力的重要环节,为语文课堂的成功实践奠定基础,这实际上也是文本美学鉴赏的前提和基础——“情感点的寻找和激发”[3]。那么如何实现这种美呢?以下从课前备课环节以及教学设计展开分析。

首先,备课要备出情感,寻找文本的情感点。

其实,“语文课本中的所有课文,都渗透着作者的爱憎情感,不仅文学作品如此,即便议论文、说明文也概莫能外”[4]。在备《江南的冬景》一文中,作者把景写得极为美丽迷人,但作者的意图却是“空言不如实践”,只有“去湖上散步”才能欣赏冬日江南的美景,也才能真正领略自然的大美。由此,我们便真的明白了作者写江南冬景的目的并不仅仅停留在景的描绘,实为对江南、对自然的那份真爱。因此,找准课文中作者爱的情感点,也便找到了此次教学情感的基础,这是备课环节十分重要的第一步。

其次,全身心体验文本情感,理出精彩的教学设计。

“教师只有自己先热爱每一篇课文,才能把自己的热爱传递给学生,尽管每个语文教师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5],因此,教师根据个人的迥异风格,了解教学对象的语文现状,在此基础上塑造并保持自我丰满的教学个性,从而获得精彩的课堂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效率。如《江南的冬景》是一篇上乘的美文,在反复阅读中,让教师不仅理会全文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节奏,而且在边读边记中悟出教师对此文的理解,独创教学设计:本文围绕“美”展开,通过“寻美——赏美——悟美”的思路,理解作者“空言不如实践”的真正用意,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至此,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构成一个回环结构。

再次,自主分析学情,摸清学生的情感点。

在撰写《江南的冬景》教案前,教师先进行自主地学情分析,此文是“像山那样思考”专题“谛听天籁”的第一课,这部分要求我们以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为主。因此,课堂设计的主导思想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有所收获。在了解和分析本文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教师须通过平时交谈、课后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及兴趣点所在,再结合自己的现有优势,在教学设计中穿插配乐朗诵,品评与赏析水墨画等环节,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这就是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将教师与学生两者完美和谐地结合,才能赢得课堂教学的满堂精彩。

最后,教学实践中,努力在“学生——文本——教师”之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美学鉴赏桥梁。

在以上三个环节的基础上,要想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满意的教学预设,笔者认为激情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而“这种激情是一种内在的充满张力的激情,是一种在教学中既含蓄有节制又不乏奔放的情感,它可以在文本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座畅通无阻的美学鉴赏桥梁”[6]。教师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让学生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环境中,品读美文,从而达到真正的鉴赏效果。由此可见,“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它的艺术魅力就表现在:在学生的情感点与教师、文本的情感点一致或不一致的情况下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7],达到美学鉴赏的真正目的。

三、文本美学鉴赏教学的巩固和加强——把握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鉴赏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渠道,坚持作品美与鉴赏美相统一,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及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关键。著名现象学美学理论家罗曼·英加登在《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中指出,文学文本是以一种层次构造的方式存在的,一个文本是由四种异质的层次构成的有机整体,可分为“语音层次,‘意义系列层次’或‘意群层次’,由多种图式化观相、观相连续体和观相系列构成的层次,由再现的客体及其各种变化构成的层次”四个结构层次,这是指靠艺术作品的内在结构建立起来的“艺术世界”[7]。在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中也一样,必须强化对作品本体的分析,透视文本的营造系统,着力于对文本的构成特征、表现层次与深层结构进行艺术把握。这与中国传统文论的观点“言一象一意”三个层面极为相似,这过程其实是“作家——文本——读者”之间的紧密联系的回环结构,包括读者解读与接受文本和作家的表达的阶段,渗透语言的韵律美、意象美、人文美、节奏美,文本的结构美、情境美、情感美、意蕴美、意象美、哲理美、形象美、主旨美以及作者(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想象、体验、认识、评价等。因此,文本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为把握作品形象、领悟作品意蕴所进行的一种“披文入情、动情观照”的艺术审美活动,也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是文学作品价值得以实现的必经之路,这也是真正进入文本教学之前需掌握的文本处理的基本原理。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入

导入新课是文本教学的第一环节,是教师流畅地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衔接部分,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审美的第一关。根据本次教学实践,总结出导入新课的方式有“语言导入型,实物(如,图片,Flash,听录音,音乐等)直观呈现型和两者兼济融合型”三种方式。本次教学采用两者兼济融合型,以flash导入,让学生在静看静听静思中感受美,配以自身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奠定整堂课美的基调,效果极佳。

(二)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8]。因此,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紧扣文本,进行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描述,再现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美的享受,适当穿插诵读环节。处理《江南的冬景》一课,课堂教学采用激情法,以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情感教化感染学生,课堂实践注重诵读法(采用配乐朗诵,师生单读,齐读等方式进行,教学效果非常好)、情景法、品味法,营造典型意境,让学生沉浸其中,细品文本之美。

(三)以真情教学来美化心灵

特级教师刘映辉曾经说过,“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能以情动人,缘情入理”,“一堂好的语文课,‘教师要教有真情,学生要学得动情’,要在‘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的情感交流中完成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不能进行情感熏陶的语文教学,不是成功的语文教学。”所以,文本教学中,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都要注重情感的处理。通过情感引发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中,充分调动情感因素,使学生参与体验,感受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产生共鸣,达到赏析真正美的目的。

(四)创造精美板书

课堂教学中,视觉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重要门户和主要渠道。根据人体生理机能上的视觉滞留性可以使事物在大脑中留下一定时间的记忆这一功能,因此,设计板书就显得尤其重要。精美的板书可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引起学生的积极认知情绪和心理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的重要作用在于:把冗杂繁琐的教学信息简化为简单明了的艺术符号和图解,再附上一定的语言文字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与冲击。如《江南的冬景》采用边分析鉴赏文本,边设计板书,在课文收尾之时,文章的整体思路也已经跃然黑板上。根据附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和写作的真正目的。一般而言,结构是文章的骨骼,是初步感知一篇文章的前提。因而,板书设计环节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板书设计精心独到,并且以圆的形式呈现,是中国美学的和谐精神与文本的美学赏析合二为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在课堂教学应用中效果显著。

附板书:

四、实现文本教学美学鉴赏的对策分析

在新课标下,要想真的实现文本教学的美学鉴赏其实任重道远,以下只是提出几点自己的微薄见解,希望有所作用。

(一)明确美学的基本概念与范畴是文本美学鉴赏的理论基石

叶朗在《现代美学体系》中提出美学鉴赏中应注重体验性、娱乐效果以及自发性和主动性,这三点在教师教学中值得借鉴,即:运用各种手段营造审美情景;注意教学的民主和互动;教师要把自己定位为引导者,发挥自发性和主动性。因此,课堂上的情感熏陶以及审美技巧的分析等多种审美鉴赏方式可以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课外阅读能力。只有做到了这些,文本美学鉴赏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远。

(二)改进教学方法,使文本教学过程审美化

“教学过程审美化体现了教学的动态美。根据教学发展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媒体以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过程中,使教学过程审美化,产生教学美育心理效应。”[9]因此,在文本鉴赏中,这种美学赏析手段更是如此,以课堂教学《江南的冬景》为案例作简要述之。此文教学实践中,注重点拨法即设问析疑,以学生为主,合理进行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融合使用,浑然一体。在教具应用上注重多媒体教学的配合使用,灵活呈现板书;在知识点处理上,培养学生有意识记的同时,也不忘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尤其在分析“微雨寒村图”和“江南雪景图”这两幅画面时,采用灵活的教学艺术手段,把学生领入美的殿堂——多媒体展现两幅江南水墨画,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力,唤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锻炼他们的审美想象能力。该过程中,教师渗透对关键词句的分析等,加深情感体验,加强美学鉴赏能力。如此一来,学生的心灵就会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描写的意境,深刻地体会文章的主题及情感所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情趣。因此,学生的鉴赏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索和分析,进一步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意义。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文学理论修养与生活品味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功能就是引领者和指挥家。突破传统教学中教师单一化的角色,使教师在新型环境中发挥表演者和导演者的双重角色的意义,颇具时代内涵。与传统教学不同,新课标下的教师应时刻充电,增强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自我的文学理论修养和知识更新能力,并且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德行修养,提高生活品味,从而使教者整体上成为新时代的新型教师。如此,教师才能更自如地把握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活力和时代感;教师才能使自身在文本教学过程中收放自如,学生也才能更精确地体会文章的意旨所在。

结 语

总之,文本美学鉴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它实际上也可以划为审美化教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领域也是非常宽广的,况且“教无定法”。故此,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多作积累,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文本教学真正达到审美化的高度。在多思多探多写中,凝聚思维火光,挥戈成文,养成语文教学的良好习惯,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再创造能力,而且还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深化语文教育的效果。因此,从当前新课标下文本美学鉴赏这一课题探讨便知道语文教学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奋斗摸索下去,终究会有成功的一天,而我们这一届新一代的准教师们也秉承师大薪火相传之精神,不忘前辈经验,永探语文新篇。

注释:

[1][2][3][4][5][6]语文课如何才有“语文味”素质教育杂谈[J].教育科学研究,2007,(09).

[7]罗曼·英加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 陈燕谷、晓禾译[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8]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9]许跃辉.在课程标准下美术审美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http://.cn/meishu/jszx/jxyj/jylw/200601/t20060124_241774.htm,2006-01-24.

参考文献:

[1]白光普.缘情入理,启智育人——试论刘映辉语文教学艺术[C].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金丽君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321004)

推荐访问:探析 美学 鉴赏 新课标 对策

本文标题:新课标下实现文本教学的美学鉴赏及对策探析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shigejianshang/2023/0722/277423.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新课标下实现文本教学的美学鉴赏及对策探析》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5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