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及答案4篇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及答案《高考诗词鉴赏专题——意象意境》教学设计诗词鉴赏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难度最大的题目之一,也是我们常常感到困惑的一道题。做题时我们可能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及答案4篇,供大家参考。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及答案篇1
《高考诗词鉴赏专题——意象意境》教学设计
诗词鉴赏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难度最大的题目之一,也是我们常常感到困惑的一道题。做题时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拿到一首诗后,读不懂;或者读懂了,却不知道如何下笔去答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对高考试卷中的诗词鉴赏题还没有足够的认识。要想在高考中拿到这道题的分数,做到有的放矢,需要我们首先了解高考考纲关于这个知识点的要求。
一、高考考什么?
《考试说明》对诗词鉴赏评价能力的要求是: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遵循这一要求,高考对于诗词鉴赏题会有如下七个常见出题点:
从重点字词处设题,要求分析重点字词;从关键语句处设题,要求读懂关键语句 从抒情意象处设题,要求把握抒情意象;从意境氛围处设题,要求体味意境氛围 从内容情感处设题,要求理解情感主旨;从风格情调处设题,要求琢磨用词特点 从表达技巧处设题,要求品味表达构思
由此可见,意象意境是高考诗词鉴赏题的重点出题方向之一。这节课,我们就诗词鉴赏复习专题中的意象意境这一知识点来作分析。
二、意象意境分析讲解
同学们,我们对意象意境并不陌生。那我们首先来谈意象。大家能从学过的诗词中举例说说你对意象的理解吗?
(学生举例谈意象,教师引导,这些意象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非常好,看来大家对“意象”是有感知的。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意境”呢?(学生谈)简单的说,意境就是意象的叠加,就是诗词中营造的氛围。下面,我们共同看一首词,来分析这首词中的意象意境。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让学生先看,然后请学生齐读,来熟悉词作内容。)(学生分析,词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词中“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等就是意象。这些意象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这就是意境。
好,经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对意象意境已经有了比较具体的理解。下面,我们来对它下定义。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诗词中的物象、形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请同学们齐读概念)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的有机统一。(请同学们齐读概念)
理解了“意象意境”,我们还要储备一些相关的知识以备做题之需。比如,我们可以用小诗的形式来总结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诗词常见意象小结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松、梅„„等一系列常见意象,以及这些常见意象在诗词中表达出来的比较固定的感情。请同学们来齐读。
对于意境,我们也要积累一些常用词,比如: 常见意境术语举例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幽僻冷寂 清冷幽静
这些术语都是我们在做题时经常会选用的,希望大家能够记下来。
三、高考相关试题分析及解题技巧概括 在高考中,诗词鉴赏题往往会综合考查考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就意象意境来说,命题往往有以下特点。【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分析诗中的景与情。
对于这样的发问,我们该如何思考呢? 【答题方法点拨】
意境,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那我们怎样把这三个方面体现到我们的答题中呢?(请同学说)
1、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
2、概括形象特点;
3、理解形象中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接下来,我请同学们做一道高考题。把你刚才所掌握的知识用到答题上。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1)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教师可以先大致分析,然后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做题。)
让学生评价黑板上同学写的答案,教师帮助修改,然后给出标准答案。总结答题步骤。具体答题步骤可以概括为: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描图景)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点氛围)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够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析感情)
好,再来分析一道高考题,看看刚才我们总结的答题技巧是否还适用?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分析)按照刚才总结的答题步骤,我们应该:
第一步:描图景,可是我们会发现题干中已经明确告诉了我们二、三联中的意象,这一步“再现画面”可省略。
第二步:点氛围,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第二联,“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片云在高远的天空中更显孤独,孤月在漫漫长夜之中更显凄冷。所以,“片云”和“孤月”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
第三步:析感情,在这种凄凉、冷清的氛围之中,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高悬永夜的孤月,联想到了自己,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可见,作者流露出来的是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
我们再来看第三联,“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落日”、“秋风”似乎也有凄凉之感,但是,联系“心犹壮”、“病欲苏”,我们感觉到的更多的是凄凉之外的雄壮、开阔、豁达。所以,在这两句诗里,“落日”、“秋风”营造了一种雄壮、开阔的氛围。
第三步:析感情,在这种雄壮、开阔的氛围之中,作者“心犹壮”、“病欲苏”,这自然会让我们想起曹操的诗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因此,诗人表达的又是一种乐观旷达之情。【答案】:(题干要求紧扣几个意象分析,步骤一“再现画面”可略去)“片云”“孤月”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步骤二),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步骤三);“落日”“秋风”营造了一种雄壮开阔的氛围(步骤二),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步骤三)。
看来我们总结的答题步骤在这道题上同样适用。好,请同学们用这种技巧再来解答2008年山东省高考卷中的诗词鉴赏题。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2008年山东省高考卷)画 堂 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同学们可以根据平时的习惯,前后结合成小组自由讨论,共同作答。然后把你想好的答案写下来。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请学生评价给出得分。)
(教师点评)从同学所写的答案来看,大家已经注意到答题步骤了,而且做题也越来越规范了。非常好!通过这节课,我们掌握了意象意境的相关知识和该类试题的答题技巧。当然,要想在高考中拿到这道题的高分,还需要多练习,在练习中熟练技巧,获得提高。请同学们课下完成材料上印的两道课外拓展题。
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8年天津高考卷)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辽宁省高考卷)江宁夹口三首(其三)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 下 建 溪 方维深
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基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畅旺的心绪。
希望同学们在训练中有所收获,取得实效!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及答案篇2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词鉴赏
2008年4月24日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绝句 石柔①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②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①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摇。②飞球:杨树籽
(1)联系诗意,谈谈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
(2)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选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
(1)诗人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抒发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而生活不得安定的感慨。或:诗人借残春飘荡的杨花,抒发了自己辗转仕途的无奈和乡思。(2)在借物(景)抒情、对比烘托、通感上任选一点赏析即可。①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贴切感人。②对此烘托:“来时”与“去日”的对比,更突出了驻留时间的短暂,奔波的辛劳。杨花“一春忙”与我“更飘荡”的对比,更加显得深沉感人。③通感:颜色无轻重,但能在人们心中有轻重感。浓重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沉重。而杨花的黄色淡到若有若无时,便给人“轻飘飘”的感觉。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描写视觉感受,突出杨花随风飘荡的不能自主的无奈。(或答:此处的“黄”借代杨花。杨花随春风飘荡,给人一种轻飘飘的感觉。一个“轻”字便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感觉。)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燃”字状物写景,妙在何处? 答:
(2)“又”字有何意味? 答:
(3)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1)“燃”字以火的燃烧写花的鲜艳无比,表现春光之美好(重在加点词)。(2)暗指其滞留异乡时间长(或身在异乡已不是一年两年了)。年年因春而生离乡之愁(或思乡而不得归的愁苦)。
(3)衬托或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先写春光美好,以突出后两句所表达的思归之情。3.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 陈羽
海边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联系全诗,说说一、二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答:
(2)
三、四句意在写人却说“不见人”,说说作者是怎样来写人的? 答:
(3)第四句中“直上”两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
参考答案:
(l)
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的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2)作者用“横笛”、“红旗”来指代人,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在壮美的背景上凸现行军将士的昂扬斗志。
(3)“直上”两字,是动态描写,使画面显得生机勃然,显示了将士们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
参考答案:
(1)作者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开头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表现了崇山峻岭的雄伟。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是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以写“银山拍天”浪之大,以“开窗放入”写江之汹涌。作者正是以这样开阔的境界、宏大的气势抒发作者豪迈、进取的情怀。
(2)虚实结合。前两句弥漫山巅云气直入枕中是实写,然而这却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这是虚写。在这里,千峰万壑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魂的艺术境界。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村 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
一、二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2)动静结合的写法是这首诗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
(1)描绘了流水绕田,青竹绕篱的宁静的田园风光和榆钱落尽,槿花残存的冷寂的清秋景象。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
(2)
一、二两句主要描写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景,三、四两句主要描写了行步迟迟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鸦等动景,前后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明发房溪二首(其一)杨万里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
⑴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
答:
⑵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⑴“清”。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
⑵晴天突然听到雨声,意外转折引起悬念。诗人却把晴日雨声的谜底在第三句直接挑明,然后又在这基础上,回过头去将“霜水”声与一般的“雨声”作比较,引出第四句来。这就使诗意多了一层曲折,诗境也显得更为深邃。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下列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答:
参考答案:
(1)①“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②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③“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言之成理亦可)(2)①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②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 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 这景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答: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赏析。
答:
参考答案:
(1)有道理。因为诗歌的意境不仅指诗所描绘的寄寓着诗人情思的生活图景,而且含有言外之意,画外之情。理解意境,读者必须展开想像,联想,于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产生身临其境之感。(2)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对不能完成使命的一丝忧郁之情。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长安秋望 杜牧①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②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注】①杜牧:晚唐诗人。②南山:终南山。③外:上
(1)虚实结合是本诗的在大特点,请你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答:
(2)这首诗写出诗人怎样的精神性格? 答:
参考答案:
(1)答:高远寥廓的秋空和南山是实写,秋色是虚写。“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一句,作者通过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将有形之山与无形秋色两相比高)以虚是实,虚实相生。不但写出了南山的峻拔,具体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也写出了它的气势精神。
(2)答:诗人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现秋色一种的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峻拔向上的性格气质。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小题。浣溪沙 秦 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答: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棼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答:
参考答案:
(1)第一问:淡淡的忧愁。第二问: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这些词语(或物象)表现出来的;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来的。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本来不相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①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②。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此词为黄庭坚被贬至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②《太平御览.时序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1)这首词写梅花很有层次,请结合上阕简要分析。答:
(2)请简析下阕“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两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答:
(3)作者“老尽少年心”了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答: 参考答案:
(1)作者先边地宜州看到梅花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梅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2)展开想像,化用寿阳公主的典故以拟人手法表现梅的姿容。
(3)没有,从三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上阕传达了边地见到梅花的喜悦之情,二是下阕化用典故表现自己的浪漫情怀(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三是末两句主要抒发了诗人失意后的豁达之情。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①断肠天②。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③学不成。
【注释】① 乐游苑: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仕女节日游赏之处。②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既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③“饿损纤腰”:暗含“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
(1)古典诗歌讲究炼字。前一首诗中的“逐”字和后一首诗中的“绊惹”在用法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答: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柳”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的“柳”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答:
参考答案:
(1)本是东风吹得柳枝飘拂,用“逐”字则说是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机。唐诗“绊惹”用法同李诗“逐”字,本是春风吹柳,却说柳枝有意撩逗春风,表现出垂柳的调皮与风情万种。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用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反衬秋日之柳的衰落憔悴,寄托了作者的迟暮之伤与沉沦之痛。后一首,一、二句先极写垂柳之美,三、四句笔锋一转,联想到“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意,巧妙地讽刺了世人以善于窥测皇帝意向为能,极尽逢迎谄媚之能事的丑恶现象。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渡湘江① 杜审言
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绝句漫兴九首
(一)杜 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③,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 ①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写在这次流放途中。②迟日:春日。③造次:匆忙。
(1)请具体解说诗中“边愁”与“客愁”。答:“边愁”: “客愁”:
(2)《渡湘江》中“今春花鸟作边愁”句和《绝句漫兴九首
(一)》中的“即遣花开 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赏析。答:
参考答案:
(1)“边愁”是因个人的不幸遭遇而产生的悲思愁绪,今昔对比,思念京国。“客愁”则为诗人客居他乡的游子之愁。
(2)两诗都将“花鸟”人格化,并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春日花鸟本为娱人之物,《渡湘江》中鸟语花香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绝句漫兴九首
(一)》中,诗人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杜十四之江西 孟浩然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李白诗的最后两句,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请谈谈你的理解。
(2)请结合诗歌分析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画面:碧空,孤帆渐行渐远,直到天尽头再也看不见;只看见长江水流向天边。情感:友人离去之后怅惘与失落这两句诗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2)这两首诗均表达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远眺碧空,长江孤帆之景间接抒情或借情抒情,孟诗除了借想象日暮征帆泊于何处间接抒情外,还有“天涯一望断人肠”的直接抒情。15.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答: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
参考答案:
(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1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苏幕遮 草 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①年最少,窣地春袍②,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②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穿的青色章服。
(1)“嫩色宜相照”一句在词中有多方面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答:
(2)综观全词,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参考答案:
(1)①以青青春草衬托初入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②以草色和服色的相映生辉,巧妙地把写景和写人贯通起来,使全篇内容和谐自然。③突出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下阕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
(2)①写春草易衰、春光易逝,表达了惜春之情。②写少年得志,草怨归迟,表达了对仕途的失望之情和思归之意。
17.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鹧鸪天 贺 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
(1)这两首词同写对亡妻一如既往的深切怀念。苏词上阕有“无处话凄凉”一语,贺词上阕虽无“凄凉”二字,却无一语不凄凉,说说《鹧鸪天》上阕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2)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采用的不同写法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
(1)《鹧鸪天》上阕先写自己重归故地,物是而人非,“为何不能同归”的感叹表达出作者悲从中来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又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由重归故居的感受切入,“比”的手法的运用,能结合词意阐述清楚即可)
(2)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之情。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浣 溪 沙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期,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三月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⑴词的上阕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回答。
答:
⑵词的下阕以景取喻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请简要分析。答:
参考答案:
⑴写出了清泉寺优雅清新的风光和环境,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愉悦心情。
⑵作者以“门前流水尚能西”体现出作者自强不息、积极乐观的精神以及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两题。菩萨蛮 魏夫人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空,出墙红杏花。绿扬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1)简要分析“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答:
(2)“出墙红杏花”一句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读这句诗你联想到了哪个有名的诗句? 答:
参考答案:
(1)首句写斜阳映照着溪山,属远景、静景;次句写微风吹来青山楼台的倒影飘荡起来,对对鸳鸯在溪中嬉戏,属近景、动景。整个画面有远有近,动静结合,富有立体感,富有活力。
(2)“出”字用得好,以“出”字形容红杏花,使杏花富有勃勃生机,意味隽永。联想到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者“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举出一句即可。)
20.阅读下面晏几道的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1)两首词在时序安排上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答:
(2)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答:
(3)简析“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答:
参考答案:
(1)不同,《临江仙》上片写现时“春恨”,下片追忆当年初见小蘋及“当时”的情景,采用的是倒叙;《鹧鸪天》采用的是顺叙,上片写当年佳会,过片写别后思念,结尾写别后重逢。
(2)《临江仙》表现的是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同时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鹧鸪天》上片表现当年欢聚时豪情欢畅,逸兴飞扬。下片表现的是重逢后的惊喜之情。
(3)反衬。在微雨落花清美的景色中,以燕子双飞来反衬愁人独立,无情之燕犹得双飞,有情之人反而独立,令人惆怅不已,从而构成了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2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问答问题。别滁①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①作者于庆历五年(1045)八月贬为滁州知州,做了两年多地方官。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滁州父老亲故为作者饯行,本诗即写当时情景。
有人说这首离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具体赏析。
答:
参考答案:
认同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诗一开头就写明媚的景物,渲染饯行时的热烈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乐观开朗的基调。后来又直接抒情,希望像平日一样开怀畅饮,不愿管弦演奏离别的曲调,表现了乐观豁达的情怀。
2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注],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注]“玉勒雕鞍游冶处”指丈夫所在之处。
(1)本词哪一句最能表现庭院之深?是怎样表现的? 答:
(2)怎样理解“无计留春住”中的“春”字?本词抒发了词中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感情? 答:
参考答案:
(1)“帘幕无重数”是写庭院之深。作者不直接说庭院到底有多深,而是用一重又一重的无数重帘幕间接表现庭院的无比幽深。(2)“春”既是自然之春,也指女子的芳华。本词抒发了女子感伤春天与芳华将逝、思念丈夫、连无情之物都报以深深的伤感之情。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及答案篇3
1、学习目标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复习
本部分共选诗词25首。其中古典诗13首,现代诗5首(包括外国诗1首),古典词5首,赋1首,曲1首。通过者25首诗词,赋,曲的学习,1,要掌握诗词的主要写作特点;2,提高阅读欣赏诗词歌赋的能力;3,掌握有关诗词歌赋的作家;
2、学习建议
要认真阅读课文中所选的诗词,要在读通,读懂上面下大功夫。尤其要求背诵的诗词必须要背诵,通过读通读懂所选的诗词,在此基础上来理解掌握诗词的写作特点。
对于诗词的一些经常使用的写作手法,如比兴,借典故抒情等,要重点掌握。对每篇诗词后面的“提示”要认真研读,因为“提示”是我们掌握此首诗词的“纲”,十分重要,切不可诗词还没有读熟,“提示”还没有弄懂,弄清,就急急忙忙去做题,这样就会本末倒置。
在读熟诗词,弄清弄懂提示的基础上,再适当地多做些练习题,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学习的难点与重点
每首诗词的学习要点与难点,见每首诗词的讲解。诗词总的学习要点与难点有如下几方面:
掌握诗词的特点:以丰富的情感表现生活;对生活高度集中概括;语言凝炼,富于形象性,富于节奏美与韵律美。
古典诗歌分类
律诗:每首诗八句的为律诗;每句五个字的为五言律诗,每句七个字的为七言律诗;绝句:每首诗四句的为绝句;每句五个字的为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为七言绝句;楚辞:楚国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诗中常用语气词“兮”。乐府:乐府作为一种诗体,是由汉代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而来的。汉代以后袭用乐府旧题,如李白的《行路难》;唐代白居易发起新乐府运动,写当代的事情,叫新乐府,如《杜陵叟》。
歌行体诗:唐代以后,出现古体诗,又叫古风;形式比较自由,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词:
词牌:每种词调都有自己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如“虞美人”“八声甘州”“声声慢”等等。在初期词牌名和词的内容经常有关联,到了宋代,词牌名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为了点明题目,有的词另有题目,如苏轼《江城子》,题目是“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词大致分为两派:
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曲:一般指“元曲”。元曲包括两种文体:一种是“散曲”,属于诗歌一类;一种是剧曲,又叫杂剧,属于戏剧一类。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相当于词中的一首小令,“套数”是由若干曲子组成的大篇作品。“带过曲”小令完后,作者还有话要说,再选一个宫调相同的曲调继续写,并在两个曲调之间用空格隔开。
(5)赋: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文体。主要特点是铺陈事物。如苏轼的“赤壁赋”,讲究文采,对偶,韵律,常采用主客对答形式。
赋的分类:分为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騈赋,文赋。
(6)比兴:比兴是一种表现手法,在诗词中运用很多。比:“以他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兴之辞”。比兴往往连用,简单的说,比兴就是借与主体事物有关的事物起笔,引出并展示主体事物的手法。可以加强作品的表现力。如“氓”,“行路难”,“无题”,“摸鱼儿”等等。
(7)用典: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如“摸鱼儿”“短歌行”“行路难”“破阵子”“长亭送别”等都大量运用用典的修辞手法。
《氓》(重点诗词)《作家作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词总集,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词。共305篇。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多为民歌;雅多为贵族的作品;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诗。
《氓》是一首抒情叙事诗,属于“弃妇诗”。<<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本诗通过一个女子由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经过,表现了女主人公在婚姻上的不幸,反映了当时男女的不平等,广大妇女遭受欺凌和被损害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妇女们对自身不平等的地位得一种抗争。
二,词语解释
1,匪来贸丝。匪:非;贸;买。2,体无咎言。咎:不吉利。3,自我徂尔。徂:到。嫁给。4,女也不爽。爽:差错。5,士也罔极。极:准则。6,秋以为期。以秋天为婚期。
7,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既然他已经违背了誓言,不念旧情,也就算了吧。三,课文串讲
全诗共分为六个层次。
向女子求婚;(2)女子盼迎娶;(3)女子对爱情,婚姻的认识;(4)女子婚后多年被弃,对氓的谴责;(5)回忆婚后的生活,及被弃后的感伤;(6)回忆与氓从小相好,指责氓的负情,表示决裂。
《学习要点》
掌握本诗的基本情节和叙事的层次。
本诗基本情节是女主人公与氓恋爱,订婚,结婚,婚变,到女主人公被抛弃回家。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婚姻悲剧。
简析女主人公与氓的性格特征。女主人公的性格是真诚,善良,忠贞,勤劳,坚毅;氓的性格特征是卑鄙无耻,凶狠虚伪,反复无常。掌握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的性格的特点。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表现在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对比。氓的言行,以结婚为界,表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婚前,“信誓旦旦”,骗取了女子的爱情;婚后,则“至于暴矣”。在对比中,揭露了氓的虚伪,自私,凶狠的性格特征;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已被遗弃为界,婚前,嫁后,都对氓忠贞不渝;当遭到遗弃后,她认识到了氓的本质,性格变得理智,成熟,坚强。
表现两人之间的对比。对比的核心是双方对婚恋的态度。婚前,女子一往情深,氓急于成婚。婚后,女子任劳任怨,操持家务,对氓忠贞不渝;而氓则用情不专,负心背誓,遗弃了妻子。
4,重点掌握赋,比兴的运用。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铺陈事实,直抒胸臆。全诗,从相识,初恋,相思,到结婚,受虐待,被遗弃,叙事十分清楚,用辞十分质朴,具有一种天然美。比兴,比是比喻,“以他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兴之辞”。比兴一般连用。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年轻貌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面容憔悴,被遗弃的痛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悔恨自己误入情网。“淇则有岸,濕则有泮”,比喻女子的愁苦无边无际。《重点段落简析》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段的大意:女主人公被氓遗弃后的悔恨心情以及对婚姻的看法;比兴句:“桑之为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这段话反映了当时男尊女卑的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及答案篇4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2010全国语文卷二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 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2010北京卷
古风(其三十九)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激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百日将近、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鵷鸾 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
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10上海秋季卷
[越调]平湖乐
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霹雳①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注]①霹雳:琴名。
14.简要描述尧庙社日中的村民活动。(2分)
15.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16.“不羡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课本哪首诗中的诗句?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3分)[来
2010山东卷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②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恨: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5分)
2010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2010湖北卷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菩萨蛮 ?北固题壁
【清】
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2分)
(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白话文§ ”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
岁
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
【试题答案】
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试题解析】
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答:—————————————————————————————————— 【试题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
(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定林①(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
22. 运用拟人手法,请人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3. 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注】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献”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2)词人抒发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描写花朵的多姿,“叠”凸显了枝叶的茂密。(2)(4分)
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百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推荐访问:鉴赏 诗词 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及答案详解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及答案大全 语文高考诗词鉴赏原题及答案 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答题套路模板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汇编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 高考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及答案4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