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事迹材料 >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12篇

发布时间:2023-10-06 11:54:02 | 来源:网友投稿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男,__岁,___年毕业在郑西客运专线见习,一年后任技术员,到___年,主要施工任务为苍龙涧特大桥,吕家崖隧道施工,___年到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12篇,供大家参考。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12篇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篇1

男,__岁,___年毕业在郑西客运专线见习,一年后任技术员,到___年,主要施工任务为苍龙涧特大桥,吕家崖隧道施工,___年到目前,在大西大西铁路四项目部二工区担任技术负责人。主要施工任务为跨汾河特大桥施工。

作为一名党员,同志始终以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处处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党员的先进性。

一、谱写忠诚,一腔热血永无悔

同志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先进,工作积极,上进心强。对工作无限忠诚,能够专心投入、勇创一流。平时善于钻研业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工作有魄力,有胆识,能独当一面,敢于创新,成效显著,在工作期间获得诸多荣誉,被大家公认为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他常说:没有_,没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没有我的今天。这就是他怀着感恩之情,无怨无悔做人做事的动力所在。

二、开拓进取,以身作则勇担当

___年,__岁的应聘到郑西客运专线实习,工作刚满一年就被委任为技术员;___年已开始承担苍龙涧特大桥,吕家崖隧道施工任务。一路走来,每一次的升迁或者调动都意味着越来越重的责任,艰难前行中,不断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敢为人先、挑战自我的意义。

他积极参与到每一次的施工任务中,冲锋在前,确保了每一次的任务能够的顺利实施;他作为技术员战严寒,钻果园、走泥路,在冰天雪地里踏遍了施工场的每一寸土地,连续作战__个月,出色完成了上级交代的各项任务。___年担任大西大西铁路四项目部二工区技术负责人以来,他为了在跨汾河特大桥施工中,抓工期,赶进度,使工程顺利完工,尽快目标任务,他坚持吃住在工地,工作几乎是不分昼夜,由于长期辛劳,他人更是消瘦了一大圈,但他却从未离开自己喜爱的工作岗位。正是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全体同志上下齐心,使工程建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创造了大桥施工建设上的奇迹。

三、朴实无华,两袖清风存正气

作为一名党员,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工程建设管理的技术负责人,他始终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切实抓好自身的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学习领会和自觉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_工作目标责任制、《党员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身行为。同时,他积极做好对部门员工的廉洁教育,保证了自身和部门无任何违纪现象的发生,维护了党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这是李大钊的一句格言,也恰是同志对待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以不屈不挠的意志,精益求精的态度,忘我奉献的行动,精彩诠释着优秀党员的精神,这精神照亮了天蓝、水清、树绿、花香的华夏古都。他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保持了一名党员的优秀本色,谱写了一曲建筑工作者的壮丽赞歌。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篇2

周永开,男,汉族,四川巴中人,1928年3月出生,1945年8月参加工作,同年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原达县地委副书记,1991年6月离休。周永开同志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始终如一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党是一生的追随”的座右铭。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解放前冒着生命危险从事川北地区党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在岗还是离休以后,几十年如一日苦干实干,为推动地方发展、脱贫攻坚、改善民生和生态建设默默奉献,是百姓心中的“周老革命”。他履职尽责、敢于担当,推动当地林业工作成为全国先进;勇于同腐败行为作斗争,顶着压力查办案件。他坚守“人可以离休但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的承诺,带领党员群众护林造林,在当地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把群众当亲人,十余年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帮助和带动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他淡泊名利,弘扬优良家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张桂梅,女,满族,黑龙江牡丹江人,1957年6月出生,1975年12月参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张桂梅同志把全部身心投入到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和儿童福利事业,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是华坪儿童之家130多个孤儿的“妈妈”。她坚持用红色文化引领教育,培养学生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的品格,引导学生铭记党恩、回报社会。她坚持每周开展1次理论学习、重温1次入党誓词的组织生活,发挥党员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她常年坚持家访,行程11万多公里,覆盖学生1300多名,为学校留住了学生,为学生留住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她吃穿用非常简朴,对自己近乎“抠门”,却把工资、奖金捐出来,用在教学和学生身上。她以坚韧执着的拼搏和无私奉献的大爱,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于海俊,男,汉族,内蒙古翁牛特旗人,1963年11月出生,198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7月参加工作,内蒙古自治区原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根河林业局副局长、林业工程正高级工程师。2019年6月19日,在扑救上央格气林场山火时不幸壮烈牺牲,年仅55岁。于海俊同志是新时代林业战线职工的优秀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大兴安岭林区近70年来党员群众敢于斗争、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为守护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在大兴安岭林区默默坚守32年。他精通业务、勤勉务实,参与编制多项国家级林业行业标准,参与完成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等项目100余项,创造性地提出“补植补造”概念及森林经营措施,推动构建“一体两翼”森林资源监管新格局,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廉洁奉公、谦和质朴,深得干部职工信任和爱戴。

李夏,男,汉族,安徽黄山人,1986年7月出生,2007年9月参加工作,201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绩溪县荆州乡原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县监委派出荆州乡原监察专员。2019年8月10日,在抗击“利奇马”超强台风抢险救援时英勇牺牲,年仅33岁。李夏同志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扎根奉献皖南山区,多次放弃到县直机关工作机会,甘于在最艰苦、最偏远的乡镇基层奋斗青春,勇于在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他心系群众、一心为民,服务群众随叫随到,当地群众都知道“有事情、找李夏”,贫困户称赞他“比自己孩子还要亲”。他恪尽职守、认真负责,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从事纪检监察工作,敢于较真碰硬。他为人朴实、有情有义,爱亲人、爱家庭,总是尽心尽力帮助他人,用高尚品行感染和温暖着身边每一个人。

卢永根,男,汉族,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省广州市,1947年12月参加工作,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8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9岁。卢永根同志是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作物遗传学家。他对党、对祖国无限热爱,毅然放弃香港的优渥生活,把毕生精力都献给祖国的农业科学和教育事业。他学高德馨、治学严谨,满腔热情投身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他廉洁奉公、甘为人梯,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2年间,大刀阔斧推动改革,不拘一格选人用人,从不为自己和亲人谋取特殊照顾,深受师生的崇敬爱戴。他一生恭俭、淡泊名利,将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的880余万元全部捐献给学校,并在去世后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事业,用模范行动践行了“把一切献给党和祖国”的初心誓言,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

张小娟,女,藏族,甘肃舟曲人,1985年4月出生,2008年9月参加工作,201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甘肃省舟曲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原副主任。2019年10月7日,在完成舟曲乡村脱贫攻坚抽样调查工作返程途中因交通事故不幸殉职,年仅34岁。张小娟同志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成长起来的优秀共产党员,是在脱贫攻坚一线不懈奋斗的优秀青年干部。她忠诚于党、执着奉献,舍弃在大城市生活的机会,积极投身家乡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事业。她敢于担当、务实勤勉,专业本领强、业务水平高,无论在乡镇工作还是分工负责全县脱贫攻坚有关工作,都是政策数据的“活字典”,推动工作落实的“排头兵”,成为当地扶贫事业“离不开的人”,为舟曲全县脱贫摘帽作出重要贡献。她舍小家顾大家,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走,无暇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却成为百姓心中牵挂的“乖女儿”。

加思来提·麻合苏提,男,乌孜别克族,新疆乌鲁木齐人,1962年10月出生,1984年10月参加工作,199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委原副书记、监委原副主任。2020年3月26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年仅57岁。加思来提·麻合苏提同志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定站在反分裂斗争一线,旗帜鲜明跟党走。他政治立场坚定,对党无限忠诚,在查办违反反分裂斗争纪律案件中,毫不畏惧,一查到底,坚决铲除隐藏在党员、干部队伍中的两面人。他对工作恪尽职守、矢志奉献,32年坚守审查调查第一线,带领队伍屡破重大疑难案件,一直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他对群众满腔热情,在驻村工作期间走村入户,跟老百姓一起拉家常、干农活,想方设法为群众纾困解忧。他对同事肝胆相照、倾囊相授,自己廉洁自律,对家人严格要求,是一名高尚的、纯粹的、心中有大爱的共产党员。

周永开等7名同志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进楷模,是忠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辉榜样。党中央号召,全国各条战线的党员、干部都要向他们学习。要像他们那样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始终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在心中,挺起崇高的精神脊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要像他们那样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始终保持鲜明的人民立场,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真心实意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要像他们那样苦干实干、担当奉献,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激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豁得出、顶得上,在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冲锋在前、建功立业;要像他们那样严于律己、坦荡无私,自觉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周永开等7名同志先进事迹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典型事迹结合起来,作为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宣传。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先进模范为镜,向先进典型看齐,将初心融进灵魂,把使命扛在肩上,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振奋精神,敢字为先、干字当头,只争朝夕、顽强奋斗,汇聚起新征程上重整行装再出发的磅礴力量,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千秋伟业。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篇3

他一身工装打扮,除了质朴和庄重,和别的同志相比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然而他以所为家,默默奉献,他__,是一个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往夸进党组织大门的、热血沸腾的青年员工。

__同志曾是__工厂的一名生产、技术骨干,他热爱集体、关心企业,有较强的岗位调适能力和应变能力,自从来到___企业,他在新的岗位上继承和发扬修试工厂的“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不断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努力实践“三型二化一强发展战略,打造学习型企业,树立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的目标。

__配网是电力系统与用户直接相连的重要环节,__地区线路运行环境较为复杂,它的安全运行水平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较快地进入角色,熟悉所在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电力设备、线路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和消除缺陷,预防事故,保证安全运行,他努力学习配电线路、电网运行的业务知识和环网柜、配电柜、重合器、分段器、断路器、负荷开关等配电线路的主设备,无论三九严寒,还是三伏酷暑,都坚持风雨无阻的对线路和电气设备进行定期的巡视检查,多次发现事故隐患,以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严、细、实、恒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和信任。

在取得成绩的背后,凝聚着他多少辛勤的汗水。__虽然自身学历不高,但他工作踏实,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地学习电力知识,凭着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苦干加巧干,把安全生产摆在首位,多年来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读书、看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有多篇信息在报纸上发表。

安全第一”是电力生产的永恒主题,__同志在工作中具有执行规章制度认真、工作程序规范的良好习惯,工作中严格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管理制度及安全标准,强化安全管理。明确安全职责,真正做到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工作后总结安全生产学习知识,增强安全知识和业务知识,在__企业“___”安全知识竞赛中与选手团结协作,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在全局员工中树立了一个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良好形象,接连受到上级的表扬。在荣誉面前,他没有沾沾自喜、安于现状,而是以一种不骄不躁、脚踏实地的先进青年形象示人,与班组人员打成一片,在艰苦的电力生产线上摸打滚爬,默默无闻地为电力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篇4

周永开,男,汉族,四川巴中人,1928年3月出生,1945年8月参加工作,同年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原达县地委副书记,1991年6月离休。周永开同志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始终如一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党是一生的追随”的座右铭。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解放前冒着生命危险从事川北地区党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在岗还是离休以后,几十年如一日苦干实干,为推动地方发展、脱贫攻坚、改善民生和生态建设默默奉献,是百姓心中的“周老革命”。他履职尽责、敢于担当,推动当地林业工作成为全国先进;勇于同腐败行为作斗争,顶着压力查办案件。他坚守“人可以离休但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的承诺,带领党员群众护林造林,在当地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把群众当亲人,十余年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帮助和带动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他淡泊名利,弘扬优良家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张桂梅,女,满族,黑龙江牡丹江人,1957年6月出生,1975年12月参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张桂梅同志把全部身心投入到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和儿童福利事业,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是华坪儿童之家130多个孤儿的“妈妈”。她坚持用红色文化引领教育,培养学生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的品格,引导学生铭记党恩、回报社会。她坚持每周开展1次理论学习、重温1次入党誓词的组织生活,发挥党员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她常年坚持家访,行程11万多公里,覆盖学生1300多名,为学校留住了学生,为学生留住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她吃穿用非常简朴,对自己近乎“抠门”,却把工资、奖金捐出来,用在教学和学生身上。她以坚韧执着的拼搏和无私奉献的大爱,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于海俊,男,汉族,内蒙古翁牛特旗人,1963年11月出生,198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7月参加工作,内蒙古自治区原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根河林业局副局长、林业工程正高级工程师。2019年6月19日,在扑救上央格气林场山火时不幸壮烈牺牲,年仅55岁。于海俊同志是新时代林业战线职工的优秀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大兴安岭林区近70年来党员群众敢于斗争、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为守护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在大兴安岭林区默默坚守32年。他精通业务、勤勉务实,参与编制多项国家级林业行业标准,参与完成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等项目100余项,创造性地提出“补植补造”概念及森林经营措施,推动构建“一体两翼”森林资源监管新格局,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廉洁奉公、谦和质朴,深得干部职工信任和爱戴。

李夏,男,汉族,安徽黄山人,1986年7月出生,2007年9月参加工作,201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绩溪县荆州乡原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县监委派出荆州乡原监察专员。2019年8月10日,在抗击“利奇马”超强台风抢险救援时英勇牺牲,年仅33岁。李夏同志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扎根奉献皖南山区,多次放弃到县直机关工作机会,甘于在最艰苦、最偏远的乡镇基层奋斗青春,勇于在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他心系群众、一心为民,服务群众随叫随到,当地群众都知道“有事情、找李夏”,贫困户称赞他“比自己孩子还要亲”。他恪尽职守、认真负责,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从事纪检监察工作,敢于较真碰硬。他为人朴实、有情有义,爱亲人、爱家庭,总是尽心尽力帮助他人,用高尚品行感染和温暖着身边每一个人。

卢永根,男,汉族,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省广州市,1947年12月参加工作,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8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9岁。卢永根同志是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作物遗传学家。他对党、对祖国无限热爱,毅然放弃香港的优渥生活,把毕生精力都献给祖国的农业科学和教育事业。他学高德馨、治学严谨,满腔热情投身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他廉洁奉公、甘为人梯,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2年间,大刀阔斧推动改革,不拘一格选人用人,从不为自己和亲人谋取特殊照顾,深受师生的崇敬爱戴。他一生恭俭、淡泊名利,将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的880余万元全部捐献给学校,并在去世后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事业,用模范行动践行了“把一切献给党和祖国”的初心誓言,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

张小娟,女,藏族,甘肃舟曲人,1985年4月出生,2008年9月参加工作,201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甘肃省舟曲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原副主任。2019年10月7日,在完成舟曲乡村脱贫攻坚抽样调查工作返程途中因交通事故不幸殉职,年仅34岁。张小娟同志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成长起来的优秀共产党员,是在脱贫攻坚一线不懈奋斗的优秀青年干部。她忠诚于党、执着奉献,舍弃在大城市生活的机会,积极投身家乡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事业。她敢于担当、务实勤勉,专业本领强、业务水平高,无论在乡镇工作还是分工负责全县脱贫攻坚有关工作,都是政策数据的“活字典”,推动工作落实的“排头兵”,成为当地扶贫事业“离不开的人”,为舟曲全县脱贫摘帽作出重要贡献。她舍小家顾大家,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走,无暇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却成为百姓心中牵挂的“乖女儿”。

加思来提·麻合苏提,男,乌孜别克族,新疆乌鲁木齐人,1962年10月出生,1984年10月参加工作,199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委原副书记、监委原副主任。2020年3月26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年仅57岁。加思来提·麻合苏提同志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定站在反分裂斗争一线,旗帜鲜明跟党走。他政治立场坚定,对党无限忠诚,在查办违反反分裂斗争纪律案件中,毫不畏惧,一查到底,坚决铲除隐藏在党员、干部队伍中的两面人。他对工作恪尽职守、矢志奉献,32年坚守审查调查第一线,带领队伍屡破重大疑难案件,一直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他对群众满腔热情,在驻村工作期间走村入户,跟老百姓一起拉家常、干农活,想方设法为群众纾困解忧。他对同事肝胆相照、倾囊相授,自己廉洁自律,对家人严格要求,是一名高尚的、纯粹的、心中有大爱的共产党员。

周永开等7名同志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进楷模,是忠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辉榜样。党中央号召,全国各条战线的党员、干部都要向他们学习。要像他们那样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始终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在心中,挺起崇高的精神脊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要像他们那样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始终保持鲜明的人民立场,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真心实意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要像他们那样苦干实干、担当奉献,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激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豁得出、顶得上,在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冲锋在前、建功立业;要像他们那样严于律己、坦荡无私,自觉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周永开等7名同志先进事迹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典型事迹结合起来,作为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宣传。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先进模范为镜,向先进典型看齐,将初心融进灵魂,把使命扛在肩上,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振奋精神,敢字为先、干字当头,只争朝夕、顽强奋斗,汇聚起新征程上重整行装再出发的磅礴力量,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千秋伟业。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篇5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2017年3月21日,华南农业大学收到了建校以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8809446元。

捐款人是一位已经患病的老人。

当时,老人在病床上和老伴聊起了家中的积蓄存款,老人只说了一个字:“捐。”

他的老伴也心领神会的答了一句:“好。”

就这样,两位老人来到了银行,把家中十多个存折中的存款全都转入了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转账的业务整整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除此钱之外,两位老人还早早签署了遗体捐献卡,希望身后可以为医学做一点贡献。

这位老人就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著名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

1930年,卢永根在香港出生了,当时他家的生活条件特别好,有汽车、有电话,用现在的话说算得上一个“富二代”了。

但这样的生活很快就被战争打破了,11岁那年,香港沦陷。

他从香港来到广州的乡下避难,之后他收到了父亲托人捎来的两句家训——身劳苦学;既买锄头又买书,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儒者半为农。

亲眼见到战争烟火的卢永根说:“因为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我要为祖国复兴效力!”

1949年,卢永根回到香港辞别了父母兄妹,进入岭南大学农学院学习。几年后,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两校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卢永根成为了华南农学院的首批学生。

大学毕业后,卢永根留校任教,开始了自己的学术之路。

他不仅成功划分中国水稻光温生态型和气候生态型的品种分型,还带领研究团队开展水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基因分析,提出了“特异亲和基”概念,首次构建出3个中国原生野生稻种粗线期核型。

在这样的学术成就下,卢永根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后来,他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当时,卢永根在美国的亲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美国的实验室也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但他都一一谢绝了。

他的亲人朋友都说,卢永根疯了,就这样拒绝了高薪和优越的生活。

而卢永根用了法国著名学者巴斯德的一句名言来回应: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后来他还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上面写到:“真正爱国的青年科学家都应扎根祖国。外国实验室再先进,也不过是替人家干活。”

回国后,卢永根担任了院长,发现华南农大出现人才断层,职称评定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让青年学者们晋升无望。

他开始进行大刀破斧的改革,让一批年轻的人得以破格晋升,除此之外,他还开始一封封的给在国外的学者们写信,邀请他们回国效力。

在他的努力下,刘耀光、温思美、彭新湘等一批人才来到了华南农大。

为了让刘耀光安心科研,他还破例为他建了一座专门实验室。

有一天,卢永根听说广东佛冈一座山的山顶有野生水稻,他便兴奋的要前往寻找。

因为在此之前,卢永根为了找寻携带重要基因、可以改良水稻品种的野生稻他已经走了好几个地方了。

这次有了新的线索,他自然不会放过。

但在佛冈的山上根本没有路,全部都是半人高的杂草和荆棘,走到半山腰的时候,卢永根已经体力不支了。

当时,他的学生们都说,让老师休息,年轻人上去就可以了,但他依旧坚持上山,一手拄拐、一手扶树,一步一挪,气喘吁吁。

到了山顶后,卢永根感叹说:“这片野生稻太好了,我们没白爬上来!”

那一年,卢永根71岁。

就是这样的一步一个脚印,卢永根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新增产值15亿多元。

年纪大了后,卢永根的身体变得不大好了。

但他一直不同意学校派专车接送他上下班,固执的坚持一个人背着包走路去学校。

80多岁的时候,他还经常和老伴背着双肩包挤公交、地铁,即便是想要回老家看看,他也是从校门口转好几趟公交,再去赶着坐长途客车回去。

人们都说,像卢永根这么“穷”的人太少了。

夫妻俩虽都是教授,却只有一间5楼的小房子,到了80多岁,老两口还整天爬上爬下。

学生们到老师的屋子里一看,更傻眼了,因为居然没有一点点现代气息。

没有像样的电器,只有用暗的台灯、发黄的白色电话座机、还有十几年的收音机,几把竹子凳子都是用铁丝绑了又绑,就连床都是最古老的那种铁架床。

他经常说,“床已经很好了,我们刚结婚时,4个条凳架上板子,就是床。”

“这些东西没有用光用烂,还能用,物还没有尽其用。”

人们还发现,在老师的相册里,他的一件绿毛衣更是从中年穿到了老年。

学生们回忆,在卢永根住院前,一到中午就能看到他拎着一个铁饭盒走到食堂,和学生一起排队,打上两份饭。

他在食堂吃完后,再将剩下的一份饭带回家给老伴。

在吃饭的时候,卢永根看到学生们如果剩下来很多的饭菜,总是忍不住上前提醒:“多少株水稻才能出一碗米饭?”

后来,学生们也习惯了这位老爷爷的善意提醒,并在学校的官微下写到:

“经常看到卢永根院士从农学院缓缓步行到莘园饭堂跟我们学生一起排队打饭,然后在饭堂大厅找个不起眼的位置坐下来吃,他很喜欢吃鱼,每次都把打的饭菜吃得很干净。”

但就是这样“抠”的人,卢永根一出手就是100万。

在2015年,卢永根跟老伴回到了老家,他直接把祖上留下的两个价值100多万元的商铺,捐给了当地的小学。

他鼓励孩子们努力读书,“国家强大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才更有地位!”

一年后,卢永根查出了癌症,住进了医院。

但他节省的性格又一次的带到了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有比较贵的检查或者价格较贵的新药,他和老伴就会委婉的提醒医生,能不做就不做,不要给别人增加负担。

有一天,卢永根的老伴问他:“老卢啊,你身后,储蓄怎么处理?”

卢永根只说了一个字,“捐。”

她的老伴也回答了一个“好。”

她说,“我也是准备捐的。”

就这样,达成共识的两位老人,从医院出发,颤颤巍巍的走到了银行,打开了一个黑色旧挎包,里面有十多张存折。

老人开始吃力地在一张张凭证上签字,一次次输入密码,最终把8809446.44元全部捐给了华南农大。

这是学校建校108年来,收到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而这笔钱,在学校成立了“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

卢永根说:“不把教育搞起来,国家强大是不可能的。”

捐完钱后,老两口又决定办理遗体捐献手续,在遗体捐献卡上面写着:

“我是一名捐献遗体的志愿者,我愿在身后将遗体无偿地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为振兴祖国医学事业而奉献。”

2019年8月12日,89岁的卢永根走了。

有人发现,这位老人在笔记本上写到: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

在感动中国颁奖礼上,这位“布衣院士”的获奖词是: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

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

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

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

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

卢永根,他值得被记住。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篇6

于海俊:生命在林海定格

6月19日,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根河林业局副局长于海俊,在扑救森林雷电火灾过程中,不幸因公殉职,年仅56岁。

于海俊1987年从内蒙古林学院毕业后,就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工作。是什么让他三十二年如一日扎根于茫茫林海,始终牢记当年的初心,至死不渝?

休克时手里仍紧攥着GPS定位仪

][

今年6月19日下午,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林业局辖内的上央格气林场47沟附近发现烟点。烟点即是火情,火情就是命令。于海俊迅速带领60名专业扑火队员紧急奔赴起火点。3个小时后,他们到达火场。经过2个多小时的奋力扑救,火场胜利实现合围,外围明火被扑灭。

临近21时,天已黑透,燃尽的草木灰四处飞散,一些倒木、站杆上还有残留的星火。于海俊要求大家在最短时间内彻底清理火场,确保不发生复燃、受灾面积不再扩大。清理过程中,一根长约10米、直径约为32厘米的过火站杆被风刮倒,砸中了于海俊。

当队员们将站杆锯断后挪开,于海俊的一只眼镜镜片被砸碎,人处于休克状态。此时,他的手里仍紧紧攥着GPS定位仪。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于海俊终于被送到山下的急救车。但他没挺过这个夜晚,19日23时30分,因公殉职。

于海俊牺牲后,同事们找到了他多年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面详细记录了他参与扑救的每一场火灾。在扉页上,他写道:本记录本,经过烟熏、火燎、油渍、尘埋、汗浸、水淹、雨浇等多道工序,得以保存,实属幸事……除了这本珍贵的扑火记录,他留下的还有当晚没吃完的半包饼干和半瓶水。

自从来到根河林业局工作,于海俊曾屡次带队成功扑火,不止一次展现了极强的责任心和过硬的专业素质:2017年5月2日,毕拉河林业局北大河林场的火灾,是他严令队员们转移到河边宿营,才避免了后半夜因大风骤起火向突变,原宿营地被大火吞噬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2018年6月22日,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乌玛林业局伊木河林场发生火灾,出发救火时,他的脚就被严重砸伤,但他忍着疼痛,带队爬山、过河,带头扑火作战……

翻看这名老党员的档案,23岁那年,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在我童年时代,常听大人们讲那些共产党员先烈的英雄事迹,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深深激励着我。我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要为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

在于海俊牺牲的前一天,根河林业局党委召开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研讨会。会后,于海俊写下心得体会:“作为林业人,必须把改善林区生态环境质量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坚决承担起建设美丽根河的历史使命,坚持最重的担子自己先挑、最硬的骨头自己先啃。”这是于海俊交给党组织的最后一份思想汇报。

调任根河林业局之前,于海俊曾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工作。他经常背着帐篷、给养和工具,爬高山、穿密林、蹚河道、走沼泽……年复一年,带领森林外业调查大队深入北部原始林区,出色地完成了北部原始林区防火工程基础设施勘察设计任务。

国家启动一期“天保”工程的时候,于海俊作为设计项目负责人,几乎走遍了林区的每个角落,他带领团队准确核定了各林业局公益林、商品林的建设规模,为上级决策和工程建设单位施工提供了详实的基础依据。

多年来,于海俊负责并参加的林业工程规划设计、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生态环境工程设计和测绘项目共有100余项,其中完成“天保”工程设计32项,8个项目获评全国和省部级优秀科技成果奖,主编或参编完成论文、著作10余篇(部),他还先后获得过“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近20项荣誉。

没有一个亲人沾了他的“光”

根河林业局距离于海俊过去工作生活的牙克石市200多公里,到根河林业局工作的8年里,于海俊和妻子刘文庆见面次数有限。

刘文庆回忆,和于海俊从相识、相恋到结婚生子,共处30多年的时光中,听到最多的话是“在忙”。6月19日下午,刘文庆像往常一样,给丈夫打电话。电话一端的于海俊说,“我忙着呢,着火了,马上上山,不聊了……”就匆匆挂断了电话。谁知,这竟成了夫妻二人的诀别。

于海俊回家探亲、妻子去根河看望于海俊,都是乘坐绿皮火车,单程就得花很长时间。刘文庆珍藏着两人往来于根河和牙克石的所有火车票,本想等到于海俊退休后,把这些火车票编成一本纪念册。

今年是于海俊的母亲去世三周年,原本定好回家给母亲上坟的于海俊,后来给弟弟打了个电话:“林区干旱少雨,防火形势严峻,回不去了……”当年,为了供成绩优异的于海俊上大学,弟弟、妹妹只好相继辍学在家务农。于海俊一毕业就一头扎进了大森林,家里亲人没有一个沾了他的“光”。

至今,夫妻俩还住在仅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装修极其简朴。于海俊的办公室里,办公椅扶手磨破了一个大洞,办公桌上还放着一个很旧的白瓷杯子。于海俊在根河住的宿舍,冰箱里只有方便面和吃剩下一半的冻馒头。

于海俊因公殉职,组织上多次到家里看望家属。每次,妻子刘文庆都语气坚定地说:“我们一家人都是共产党员,我们能够理解海俊所做的一切。”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篇7

在扶贫路上不慎坠江、因公殉职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张小娟,被全国妇联追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追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

今年10月7日,张小娟在完成曲告纳镇上大年村脱贫攻坚县级抽样调查工作后,返程途中所乘车辆不慎坠江,因公殉职。张小娟的生命令人惋惜地定格在34岁,却兑现了“将全部时间都交给脱贫攻坚”的铮铮誓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以诗人艾青的这句诗,来形容张小娟的人生选择,再恰当不过。她从小在舟曲一个普通藏族家庭长大,2003年以全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以高级管理人才身份落户北京。然而,2008年,当她得知舟曲因汶川特大地震而受灾严重,一个月后就回到家乡,投身基层工作。义无反顾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正是源于张小娟内心对家乡的眷恋与牵挂。

“将来有能力了,这些恩情我一定会还的。”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张小娟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化为改变故乡贫困面貌的担当作为。面对他人的不解,张小娟说:“回到家乡,尽自己的力量让它更美,不是很好吗?”有人或许会说,脱贫攻坚不缺她一个。但张小娟却认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从2008年起,张小娟历任驻村干部、副乡长、乡纪委书记、县扶贫办副主任,常年不辞辛苦,奔波于脱贫攻坚一线,以实际行动将扎实的脱贫成绩单写在了她热爱的热土上,也把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留在了贫困群众的心里。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张小娟从乡镇调到县扶贫办任职之日起,跑遍舟曲200多个自然村以掌握真实的贫困状况,短短两三年,她成了全县扶贫情况的“移动数据库”和“活字典”,用心用情耐心细致地做好扶贫工作。张小娟这样“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行动派,时刻牢记组织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用心帮老百姓排忧解难的奋斗者,正是许许多多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优秀干部的代表。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篇8

于海俊:生命在林海定格

6月19日,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根河林业局副局长于海俊,在扑救森林雷电火灾过程中,不幸因公殉职,年仅56岁。

于海俊1987年从内蒙古林学院毕业后,就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工作。是什么让他三十二年如一日扎根于茫茫林海,始终牢记当年的初心,至死不渝?

休克时手里仍紧攥着GPS定位仪

][

今年6月19日下午,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林业局辖内的上央格气林场47沟附近发现烟点。烟点即是火情,火情就是命令。于海俊迅速带领60名专业扑火队员紧急奔赴起火点。3个小时后,他们到达火场。经过2个多小时的奋力扑救,火场胜利实现合围,外围明火被扑灭。

临近21时,天已黑透,燃尽的草木灰四处飞散,一些倒木、站杆上还有残留的星火。于海俊要求大家在最短时间内彻底清理火场,确保不发生复燃、受灾面积不再扩大。清理过程中,一根长约10米、直径约为32厘米的过火站杆被风刮倒,砸中了于海俊。

当队员们将站杆锯断后挪开,于海俊的一只眼镜镜片被砸碎,人处于休克状态。此时,他的手里仍紧紧攥着GPS定位仪。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于海俊终于被送到山下的急救车。但他没挺过这个夜晚,19日23时30分,因公殉职。

于海俊牺牲后,同事们找到了他多年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面详细记录了他参与扑救的每一场火灾。在扉页上,他写道:本记录本,经过烟熏、火燎、油渍、尘埋、汗浸、水淹、雨浇等多道工序,得以保存,实属幸事……除了这本珍贵的扑火记录,他留下的还有当晚没吃完的半包饼干和半瓶水。

自从来到根河林业局工作,于海俊曾屡次带队成功扑火,不止一次展现了极强的责任心和过硬的专业素质:2017年5月2日,毕拉河林业局北大河林场的火灾,是他严令队员们转移到河边宿营,才避免了后半夜因大风骤起火向突变,原宿营地被大火吞噬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2018年6月22日,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乌玛林业局伊木河林场发生火灾,出发救火时,他的脚就被严重砸伤,但他忍着疼痛,带队爬山、过河,带头扑火作战……

翻看这名老党员的档案,23岁那年,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在我童年时代,常听大人们讲那些共产党员先烈的英雄事迹,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深深激励着我。我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要为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

在于海俊牺牲的前一天,根河林业局党委召开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研讨会。会后,于海俊写下心得体会:“作为林业人,必须把改善林区生态环境质量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坚决承担起建设美丽根河的历史使命,坚持最重的担子自己先挑、最硬的骨头自己先啃。”这是于海俊交给党组织的最后一份思想汇报

调任根河林业局之前,于海俊曾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工作。他经常背着帐篷、给养和工具,爬高山、穿密林、蹚河道、走沼泽……年复一年,带领森林外业调查大队深入北部原始林区,出色地完成了北部原始林区防火工程基础设施勘察设计任务。

国家启动一期“天保”工程的时候,于海俊作为设计项目负责人,几乎走遍了林区的每个角落,他带领团队准确核定了各林业局公益林、商品林的建设规模,为上级决策和工程建设单位施工提供了详实的基础依据。

多年来,于海俊负责并参加的林业工程规划设计、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生态环境工程设计和测绘项目共有100余项,其中完成“天保”工程设计32项,8个项目获评全国和省部级优秀科技成果奖,主编或参编完成论文、著作10余篇(部),他还先后获得过“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近20项荣誉。

没有一个亲人沾了他的“光”

根河林业局距离于海俊过去工作生活的牙克石市200多公里,到根河林业局工作的8年里,于海俊和妻子刘文庆见面次数有限。

刘文庆回忆,和于海俊从相识、相恋到结婚生子,共处30多年的时光中,听到最多的话是“在忙”。6月19日下午,刘文庆像往常一样,给丈夫打电话。电话一端的于海俊说,“我忙着呢,着火了,马上上山,不聊了……”就匆匆挂断了电话。谁知,这竟成了夫妻二人的诀别。

于海俊回家探亲、妻子去根河看望于海俊,都是乘坐绿皮火车,单程就得花很长时间。刘文庆珍藏着两人往来于根河和牙克石的所有火车票,本想等到于海俊退休后,把这些火车票编成一本纪念册。

今年是于海俊的母亲去世三周年,原本定好回家给母亲上坟的于海俊,后来给弟弟打了个电话:“林区干旱少雨,防火形势严峻,回不去了……”当年,为了供成绩优异的于海俊上大学,弟弟、妹妹只好相继辍学在家务农。于海俊一毕业就一头扎进了大森林,家里亲人没有一个沾了他的“光”。

至今,夫妻俩还住在仅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装修极其简朴。于海俊的办公室里,办公椅扶手磨破了一个大洞,办公桌上还放着一个很旧的白瓷杯子。于海俊在根河住的宿舍,冰箱里只有方便面和吃剩下一半的冻馒头。

于海俊因公殉职,组织上多次到家里看望家属。每次,妻子刘文庆都语气坚定地说:“我们一家人都是共产党员,我们能够理解海俊所做的一切。”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篇9

他一身工装打扮,除了质朴和庄重,和别的同志相比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然而他以所为家,默默奉献,他__,是一个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往夸进党组织大门的、热血沸腾的青年员工。

__同志曾是__工厂的一名生产、技术骨干,他热爱集体、关心企业,有较强的岗位调适能力和应变能力,自从来到___企业,他在新的岗位上继承和发扬修试工厂的“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不断开拓进取”的优良传统,努力实践“三型二化一强发展战略,打造学习型企业,树立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的目标。

__配网是电力系统与用户直接相连的重要环节,__地区线路运行环境较为复杂,它的安全运行水平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较快地进入角色,熟悉所在职业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电力设备、线路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和消除缺陷,预防事故,保证安全运行,他努力学习配电线路、电网运行的业务知识和环网柜、配电柜、重合器、分段器、断路器、负荷开关等配电线路的主设备,无论三九严寒,还是三伏酷暑,都坚持风雨无阻的对线路和电气设备进行定期的巡视检查,多次发现事故隐患,以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严、细、实、恒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和信任。

在取得成绩的背后,凝聚着他多少辛勤的汗水。__虽然自身学历不高,但他工作踏实,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地学习电力知识,凭着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苦干加巧干,把安全生产摆在首位,多年来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读书、看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有多篇信息在报纸上发表。

安全第一”是电力生产的永恒主题,__同志在工作中具有执行规章制度认真、工作程序规范的良好习惯,工作中严格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管理制度及安全标准,强化安全管理。明确安全职责,真正做到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工作后总结安全生产学习知识,增强安全知识和业务知识,在__企业“___”安全知识竞赛中与选手团结协作,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在全局员工中树立了一个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良好形象,接连受到上级的表扬。在荣誉面前,他没有沾沾自喜、安于现状,而是以一种不骄不躁、脚踏实地的先进青年形象示人,与班组人员打成一片,在艰苦的电力生产线上摸打滚爬,默默无闻地为电力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篇10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2017年3月21日,华南农业大学收到了建校以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8809446元。

捐款人是一位已经患病的老人。

当时,老人在病床上和老伴聊起了家中的积蓄存款,老人只说了一个字:“捐。”

他的老伴也心领神会的答了一句:“好。”

就这样,两位老人来到了银行,把家中十多个存折中的存款全都转入了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转账的业务整整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除此钱之外,两位老人还早早签署了遗体捐献卡,希望身后可以为医学做一点贡献。

这位老人就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著名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

1930年,卢永根在香港出生了,当时他家的生活条件特别好,有汽车、有电话,用现在的话说算得上一个“富二代”了。

但这样的生活很快就被战争打破了,11岁那年,香港沦陷。

他从香港来到广州的乡下避难,之后他收到了父亲托人捎来的两句家训——身劳苦学;既买锄头又买书,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儒者半为农。

亲眼见到战争烟火的卢永根说:“因为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我要为祖国复兴效力!”

1949年,卢永根回到香港辞别了父母兄妹,进入岭南大学农学院学习。几年后,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两校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卢永根成为了华南农学院的首批学生。

大学毕业后,卢永根留校任教,开始了自己的学术之路。

他不仅成功划分中国水稻光温生态型和气候生态型的品种分型,还带领研究团队开展水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基因分析,提出了“特异亲和基”概念,首次构建出3个中国原生野生稻种粗线期核型。

在这样的学术成就下,卢永根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后来,他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当时,卢永根在美国的亲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美国的实验室也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但他都一一谢绝了。

他的亲人朋友都说,卢永根疯了,就这样拒绝了高薪和优越的生活。

而卢永根用了法国著名学者巴斯德的一句名言来回应: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后来他还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上面写到:“真正爱国的青年科学家都应扎根祖国。外国实验室再先进,也不过是替人家干活。”

回国后,卢永根担任了院长,发现华南农大出现人才断层,职称评定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让青年学者们晋升无望。

他开始进行大刀破斧的改革,让一批年轻的人得以破格晋升,除此之外,他还开始一封封的给在国外的学者们写信,邀请他们回国效力。

在他的努力下,刘耀光、温思美、彭新湘等一批人才来到了华南农大。

为了让刘耀光安心科研,他还破例为他建了一座专门实验室。

有一天,卢永根听说广东佛冈一座山的山顶有野生水稻,他便兴奋的要前往寻找。

因为在此之前,卢永根为了找寻携带重要基因、可以改良水稻品种的野生稻他已经走了好几个地方了。

这次有了新的线索,他自然不会放过。

但在佛冈的山上根本没有路,全部都是半人高的杂草和荆棘,走到半山腰的时候,卢永根已经体力不支了。

当时,他的学生们都说,让老师休息,年轻人上去就可以了,但他依旧坚持上山,一手拄拐、一手扶树,一步一挪,气喘吁吁。

到了山顶后,卢永根感叹说:“这片野生稻太好了,我们没白爬上来!”

那一年,卢永根71岁。

就是这样的一步一个脚印,卢永根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新增产值15亿多元。

年纪大了后,卢永根的身体变得不大好了。

但他一直不同意学校派专车接送他上下班,固执的坚持一个人背着包走路去学校。

80多岁的时候,他还经常和老伴背着双肩包挤公交、地铁,即便是想要回老家看看,他也是从校门口转好几趟公交,再去赶着坐长途客车回去。

人们都说,像卢永根这么“穷”的人太少了。

夫妻俩虽都是教授,却只有一间5楼的小房子,到了80多岁,老两口还整天爬上爬下。

学生们到老师的屋子里一看,更傻眼了,因为居然没有一点点现代气息。

没有像样的电器,只有用暗的台灯、发黄的白色电话座机、还有十几年的收音机,几把竹子凳子都是用铁丝绑了又绑,就连床都是最古老的那种铁架床。

他经常说,“床已经很好了,我们刚结婚时,4个条凳架上板子,就是床。”

“这些东西没有用光用烂,还能用,物还没有尽其用。”

人们还发现,在老师的相册里,他的一件绿毛衣更是从中年穿到了老年。

学生们回忆,在卢永根住院前,一到中午就能看到他拎着一个铁饭盒走到食堂,和学生一起排队,打上两份饭。

他在食堂吃完后,再将剩下的一份饭带回家给老伴。

在吃饭的时候,卢永根看到学生们如果剩下来很多的饭菜,总是忍不住上前提醒:“多少株水稻才能出一碗米饭?”

后来,学生们也习惯了这位老爷爷的善意提醒,并在学校的官微下写到:

“经常看到卢永根院士从农学院缓缓步行到莘园饭堂跟我们学生一起排队打饭,然后在饭堂大厅找个不起眼的位置坐下来吃,他很喜欢吃鱼,每次都把打的饭菜吃得很干净。”

但就是这样“抠”的人,卢永根一出手就是100万。

在2015年,卢永根跟老伴回到了老家,他直接把祖上留下的两个价值100多万元的商铺,捐给了当地的小学。

他鼓励孩子们努力读书,“国家强大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才更有地位!”

一年后,卢永根查出了癌症,住进了医院。

但他节省的性格又一次的带到了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有比较贵的检查或者价格较贵的新药,他和老伴就会委婉的提醒医生,能不做就不做,不要给别人增加负担。

有一天,卢永根的老伴问他:“老卢啊,你身后,储蓄怎么处理?”

卢永根只说了一个字,“捐。”

她的老伴也回答了一个“好。”

她说,“我也是准备捐的。”

就这样,达成共识的两位老人,从医院出发,颤颤巍巍的走到了银行,打开了一个黑色旧挎包,里面有十多张存折。

老人开始吃力地在一张张凭证上签字,一次次输入密码,最终把8809446.44元全部捐给了华南农大。

这是学校建校108年来,收到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而这笔钱,在学校成立了“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

卢永根说:“不把教育搞起来,国家强大是不可能的。”

捐完钱后,老两口又决定办理遗体捐献手续,在遗体捐献卡上面写着:

“我是一名捐献遗体的志愿者,我愿在身后将遗体无偿地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为振兴祖国医学事业而奉献。”

2019年8月12日,89岁的卢永根走了。

有人发现,这位老人在笔记本上写到: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

在感动中国颁奖礼上,这位“布衣院士”的获奖词是: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

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

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

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

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

卢永根,他值得被记住。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篇11

在扶贫路上不慎坠江、因公殉职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张小娟,被全国妇联追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追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

今年10月7日,张小娟在完成曲告纳镇上大年村脱贫攻坚县级抽样调查工作后,返程途中所乘车辆不慎坠江,因公殉职。张小娟的生命令人惋惜地定格在34岁,却兑现了“将全部时间都交给脱贫攻坚”的铮铮誓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以诗人艾青的这句诗,来形容张小娟的人生选择,再恰当不过。她从小在舟曲一个普通藏族家庭长大,2003年以全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以高级管理人才身份落户北京。然而,2008年,当她得知舟曲因汶川特大地震而受灾严重,一个月后就回到家乡,投身基层工作。义无反顾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正是源于张小娟内心对家乡的眷恋与牵挂。

“将来有能力了,这些恩情我一定会还的。”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张小娟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化为改变故乡贫困面貌的担当作为。面对他人的不解,张小娟说:“回到家乡,尽自己的力量让它更美,不是很好吗?”有人或许会说,脱贫攻坚不缺她一个。但张小娟却认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从2008年起,张小娟历任驻村干部、副乡长、乡纪委书记、县扶贫办副主任,常年不辞辛苦,奔波于脱贫攻坚一线,以实际行动将扎实的脱贫成绩单写在了她热爱的热土上,也把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留在了贫困群众的心里。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张小娟从乡镇调到县扶贫办任职之日起,跑遍舟曲200多个自然村以掌握真实的贫困状况,短短两三年,她成了全县扶贫情况的“移动数据库”和“活字典”,用心用情耐心细致地做好扶贫工作。张小娟这样“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行动派,时刻牢记组织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用心帮老百姓排忧解难的奋斗者,正是许许多多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优秀干部的代表。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篇12

男,__岁,___年毕业在郑西客运专线见习,一年后任技术员,到___年,主要施工任务为苍龙涧特大桥,吕家崖隧道施工,___年到目前,在大西大西铁路四项目部二工区担任技术负责人。主要施工任务为跨汾河特大桥施工。

作为一名党员,同志始终以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处处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爱岗敬业,任劳任怨,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党员的先进性。

一、谱写忠诚,一腔热血永无悔

同志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先进,工作积极,上进心强。对工作无限忠诚,能够专心投入、勇创一流。平时善于钻研业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工作有魄力,有胆识,能独当一面,敢于创新,成效显著,在工作期间获得诸多荣誉,被大家公认为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他常说:没有_,没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没有我的今天。这就是他怀着感恩之情,无怨无悔做人做事的动力所在。

二、开拓进取,以身作则勇担当

___年,__岁的应聘到郑西客运专线实习,工作刚满一年就被委任为技术员;___年已开始承担苍龙涧特大桥,吕家崖隧道施工任务。一路走来,每一次的升迁或者调动都意味着越来越重的责任,艰难前行中,不断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敢为人先、挑战自我的意义。

他积极参与到每一次的施工任务中,冲锋在前,确保了每一次的任务能够的顺利实施;他作为技术员战严寒,钻果园、走泥路,在冰天雪地里踏遍了施工场的每一寸土地,连续作战__个月,出色完成了上级交代的各项任务。___年担任大西大西铁路四项目部二工区技术负责人以来,他为了在跨汾河特大桥施工中,抓工期,赶进度,使工程顺利完工,尽快目标任务,他坚持吃住在工地,工作几乎是不分昼夜,由于长期辛劳,他人更是消瘦了一大圈,但他却从未离开自己喜爱的工作岗位。正是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全体同志上下齐心,使工程建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创造了大桥施工建设上的奇迹。

三、朴实无华,两袖清风存正气

作为一名党员,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工程建设管理的技术负责人,他始终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切实抓好自身的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学习领会和自觉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_工作目标责任制、《党员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身行为。同时,他积极做好对部门员工的廉洁教育,保证了自身和部门无任何违纪现象的发生,维护了党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这是李大钊的一句格言,也恰是同志对待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以不屈不挠的意志,精益求精的态度,忘我奉献的行动,精彩诠释着优秀党员的精神,这精神照亮了天蓝、水清、树绿、花香的华夏古都。他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保持了一名党员的优秀本色,谱写了一曲建筑工作者的壮丽赞歌。

推荐访问:事迹 全国优秀 素材 全国优秀共产产党员事迹 2021优秀共产产党员事迹 全国优秀党员事迹材料范文

本文标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12篇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shijicailiao/2023/1006/304486.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素材12篇》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5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