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

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2-04-21 11:24:02 | 来源:网友投稿

《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读书心得

最近我读了《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1、什么是科学?

通常科学是指近代科学,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对实证方法的确立,看作是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科学原指自然科学。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的定义,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小学科学中论及的科学,至少包含科学知识、科学研究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还可以包括科学素质等。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的特点?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它主要表现为:

(1)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要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3)探究式科学教育依靠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4)探究式科学教育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谈论和合作;

(5)探究式科学教育希望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3、“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简介

xx年,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倡导和推动在中国开展科学教育改革项目,。取名“做中学”。即在幼儿园和小学中进行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科学学习和科学教育。让儿童亲自参与对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与实验,接触实际,达到以下目的——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激发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
获得重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
学习探究的技能;
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
促进语言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有关“做中学”的很多资料,可以登陆汉博中国少儿科学教育网。

4、什么是探究?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了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他包括:进行观察;
提出问题;
通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
制定调查研究计划;
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知道的知识;
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
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
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5、要正确理解探究式科学教育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它大致包括:根据实际情景、观察到的现象和可以获得的信息,从儿童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了解和已具有的科学概念(想法)出发,提出问题;
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推测;
为证实推测而设计实验或进行观察;
收集和整理数据;
得出结论和进行交流;
提出新的问题……在有些探究课题中,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

在科学教育中,经常争论的问题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究竟是一种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是本身就作为一种课程的目标。〈科学课程标准〉认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对年幼的学生来说,可能学习探究的过程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们认为,小学的科学教育中只是承担科学启蒙的任务,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果不是在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儿童已有的科学基础上精心选择和组织儿童探究的内容,而只是在课堂上采用零碎的、杂乱的案例,那么这样的探究式科学教育将会是效率很低的教育,也不可能达到培养儿童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需要把让儿童建立新的科学概念(想法)、改善和纠正已有的科学概念以及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的培养结合起来考虑。

“探究式阅读”的课题研究在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已走近尾声,回首三年来奋斗实践的路程感慨万千。从不解到释惑,从探究到理解,从拘泥到扩展,虽说艰辛,却充满收获。现就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阅读”与大家交流一下。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没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没有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更可能所提的问题太难等等。受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我多采用以下方法。

一、启发教学引导探究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中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或介绍写作背景,或表情朗读,或巧妙设疑,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这时,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传千古的诗词……都能成为教师手中的道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穿插读、议、讲,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苦酸甜,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比如在教长春版教材中的《窦娥冤》时,借助电影《窦娥冤》中窦娥临行前的一段唱导入课文,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探究:“窦娥冤吗?”由此引导开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涵。

2、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几个问题先后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的把握。有些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没有结合课文内容做全面的剖析,这样的回答仍然是机械的。在教学中若能结合一些紧贴课文中心句和一些重点关键的语句提出种种疑问,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提升思维的层次。

熟练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则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新鲜感,促使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的形成,而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启发,可以获得更好的思维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三、自主选择激发兴趣

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 “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1、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目标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因环境、条件、基础和个人爱好的不同,总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一堂课或一项探究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自主确立。但教师应把握学生自主性的“度”,避免过于自主而脱离了教学中心。

2、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

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每位同学的兴趣着眼点均不同。有的同学喜欢朗读,就去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情,读出神;
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
有的同学不明白课文某些情节,就会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总之,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提高阅读水平。

3、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

在课堂上,探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课外的研究,学生更多地是愿意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商量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

四、巧拨妙引教给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式阅读教学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

诱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究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围绕矛盾处质疑

课文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dawendou.com】

2、扣住情境点换位

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去换位思考,使自己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当好工作人员这一角色,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研究课文,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3、捕捉“空白”点延伸

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

引导方式各有所长,相互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探究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教给他们探究的方法,为学生终生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数学探究式教学”体会

现代教育要求要改变过去的教师过分强调“传道、授业”,而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如何独立地“解惑”,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索精神,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体系不断完善所产生的巨大魅力.“探究式教学”是实现其作用的很好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片断

研究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1)帮助学生回忆初中作图的基本步骤是什么.你能类比初中作图的过程概况出画指数函数y=a(a>0且a≠1)的图像的基本步骤吗?

同学们讨论后,请代表说出基本步骤.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步骤,列出表格.

(2)请同学们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3,y=2的图像.如图1所示:

师:好,下面我利用几何画板分别作出y=(),y=()的函数图像.如图2所示:

问题1:通过这四个指数函数的图像,你能观察出指数函数具有哪些性质?(填表)

生1:函数的定义域都是一切实数R,而且函数的图像都位于x轴上方.

问题2:函数的图像都位于x轴上方与x有没有交点?随着自变量x的取值函数值的图像与x轴有什么关系?

生1:没有.随着自变量x的取值函数的图像与x轴无限靠近.

师:即函数的值域是(0,+∞),那么还有没有别的性质?

生2:函数y=3,y=2是增函数,函数y=(),y=()是减函数.

师:同学们觉得他的这种说法有没有问题啊?(有)函数的单调性是在某个区间上的,因此要说明是在哪个范围内.又2,3>1,0

生2:当a>1时,函数y=a(a>0且a≠1)在R上为增函数;
当00且a≠1)在R上为减函数.

师:那么下面我们通过电脑让底数a的值变化起来,观察以上猜想是否成立?(让学生分别在(0,+∞)和(0,1)内报数作底数,全班观察变化的指数函数图像(图3,图4).)

问题3:(提问生3)当底数a变化时,你发现了什么性质?(让学生操作电脑,其余学生观察发现.)

生3:图像都经过点(0,1).

问题4:你能从函数表达式角度作出解释吗?

生3:当自变量取值为0时,a°=1.

师:也就是说指数函数恒过点(0,1),和底a的取值没有关系.

师:在作图过程中,你还发现了指数函数的其他性质吗?

生1:底数越大,函数翘起的一边越接近y轴.

师:观察得很仔细,但他说的对吗?

生2:不对,当a>1时,正确.当0

师:对,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在第一象限内,沿逆时针方向底数越大越接近y轴.

二、案例反思

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是,如何认识数学探究式教学?如何在数学课堂中组织探究式教学?怎样引导学生一步步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如何在探究式教学中评价学生?

1.认识数学探究式教学

数学探究式教学既然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具有探究式教学的一般特点,如创新性、开放性、探究性、过程性、实践性等.数学探究式教学又是教师进行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它在某些方面又有着受数学学科特点所决定的突出特点.数学探究式教学是“数学探究”的体验与“学习”,所以,它不但应具有数学研究的基本特色,更应具有适合中学生的教学特点,是这两种特点的有机结合.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与方法,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过程及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对于培养造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较有利.

2.学生是通过数学探究活动获得新知和培养能力的

数学探究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张开数学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是一种未知世界,因此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数学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每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这些知识.本节课中我通过让学生作出y=3,y=2的图形,学生在边画图边探索出这两个函数的基本性质.但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从特殊抽象出一般,难以实现由特殊函数的图像归纳出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为此,我用几何画板设计了随着a的变化指数函数y=a(a>0且a≠1)图像也相应变化的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图像变化规律,使学生能够轻松感悟到对a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分类,轻松总结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使教学难点得到了轻松突破.

3.以“问题”为主线,促进学生深层次参与课堂教学

倡导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活动,能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实验表明,学生能否提出问题不仅受其数学基础、生活经历等的影响,还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索精神,适时启发学生揭示问题的数学实质,从而促进学生深层次地参与课堂活动.本片段我精心设置了两个问题,在学生回答时,我针对学生的答案追问,使得学生在一问一答中领悟本堂课的重点.

4.数学探究教学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数学探究教学在重视并改进终结性评价的同时,很重视形成性评价,如学生撰写的报告、绘制的图表、制作的模型等,以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针对某个问题所作出的解释,通过这些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及进行数学推理的能力.本堂课中我采取分层次、多方位的教育理念.对不同的问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让学生在不同层面上都有所发展,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就是“成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总之,培养中职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广并加强探究式教学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自豪.浅议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特征[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1(1).

[2]党玉杰.“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体会――“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案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0).

[3]李岗.对中职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探讨[J].成功(教育版),2013(18).

最新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

“探究式阅读”的课题研究在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已走近尾声,回首三年来奋斗实践的路程感慨万千。从不解到释惑,从探究到理解,从拘泥到扩展,虽说艰辛,却充满收获。现就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阅读”与大家交流一下。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没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没有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更可能所提的问题太难等等。受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我多采用以下方法。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中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或介绍写作背景,或表情朗读,或巧妙设疑,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这时,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传千古的诗词……都能成为教师手中的道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穿插读、议、讲,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苦酸甜,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比如在教长春版教材中的《窦娥冤》时,借助电影《窦娥冤》中窦娥临行前的一段唱导入课文,激

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探究:“窦娥冤吗?”由此引导开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涵。

2、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几个问题先后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的把握。有些教师提出问题后急

于要求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没有结合课文内容做全面的剖析,这样的回答仍然是机械的。在教学中若能结合一些紧贴课文中心句和一些重点关键的语句提出种种疑问,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提升思维的层次。

熟练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则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新鲜感,促使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的形成,而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启发,可以获得更好的思维效果。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 “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1、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目标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因环境、条件、基础和个人爱好的不同,总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一堂课或一项探究活动要

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自主确立。但教师应把握学生自主性的“度”,避免过于自主而脱离了教学中心。

2、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

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每位同学的兴趣着眼点均不同。有的同学喜欢朗读,就去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情,读出神;
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
有的同学不明白课文某些情节,就会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总之,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提高阅读水平。

3、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

在课堂上,探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课外的研究,学生更多地是愿意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商量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式阅读教学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究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围绕矛盾处质疑

课文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

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

2、扣住情境点换位

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去换位思考,使自己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当好工作人员这一角色,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研究课文,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3、捕捉“空白”点延伸

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

引导方式各有所长,相互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探究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教给他们探究的方法,为学生终生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践行“导学议练”实施探究式教学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喻屯第一中心小学 李惠贤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因此根据小学科学课的学科特点,结合区教研室倡导的“导学议练”,我们构建了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主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从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与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

以探究式学习为基本特征的科学探究课,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为中心,以主动参与、亲历过程、协同合作、发展个性(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科学课程。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1、以提出或发现一个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能力并获得新知;

3、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建构知识;

4、注重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

5、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6、重视合作式学习;

7、重视发展性评价;

8、开放的学习时空。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操作过程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展开,一般教学过程如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这一个个“板块”构成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根据探究的对象、内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

基本环节:

1、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是思想、方法和新知识的种子。只有通过问题的展开,从而实现学生的兴趣与欲望,实现探究学习目标,实现探究的全过程。探究式学习,就是一种典型的任务驱动型的学习过程,首要环节就是能提出或发现问题。

本环节注意问题:

(1)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某种事实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

如教学《纸的秘密》,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各种纸和不同用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还想了解纸的哪些秘密?让所有学生充分提出不同方面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疏理分类,选择其中的部分问题(如纸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吸水程度等)进行探究。而对于课堂上不能或来不及探究的问题(如造纸过程,纸的种类及发展等),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查资料、参观访问或进行实验继续研究、又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前,让学生注意观察炉子壶水烧开时的变化,学生自然会问:“壶水为什么外溢?”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猜想,有的说:“可能是壶里的水胀大了》”学生的思维在碰撞,经过争辩达成共识。“可能是壶里的水被烧开后体积胀大了。”“怎么证明?”学生的探究又开始了。

(2)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符合教学目标需要。科学课中的探究不是儿童随兴所至的自发探究,而应该是符合教学目标规定性的有价值的探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

2、猜想假设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与假设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中具有其它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研究者根据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是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做出的假定性解释。猜想假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合理解释,做到解释与观察、问题及证据相一致,避免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

本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性原则。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2)规律性原则。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

(3)方向性原则。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能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

(4)开放性原则。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

3、制定方案

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制定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探究活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设计、表达等综合能力。

本环节注意问题:

(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会制定简单的书面或口头计划就足够了,到

四、五年级就不仅要求内容全面、周密,而且计划要有可操作性。

(2)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最初可以让学生经历“初步设计、交流探讨——再设计、再交流探讨——最后设计”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设计过程。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相互之间提出修改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出较为完整、科学的实验方案。

(3)合理、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目的、准备的材料、研究的过程、观察的现象、研究的结论。

4、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多种探究活动,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

本环节注意问题:

(1)探究材料要准备充足。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大量的材料作支撑,充足的材料既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又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是探究活动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准备的材料还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材料的准备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也可以师生共同准备,甚至让家长帮助准备。

(2)合作学习要有实效。“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精心设计、有效讨论;
适时引导,参与调控;
及时反馈,激励评价。

(3)重视数据的搜集与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及时进行信息的搜集与记录。及时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探究目的的认识。

(4)教师要少说、多看,必要时给予指导。探究活动中,教师没有必要提前告诉学生答案,也没有权利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探究的结果,而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只有当发现学生有困惑时给予点拨和指导。

5、表达交流

交流就是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表达交流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组内交流,主要针对本组内共同进行的探究活动,对所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获得共识;
第二步是班内交流,是在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体同学的成果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得出科学的解释或结论,获得更为丰富的成果。

如《我们的营养》一课,各组学生在实验后汇报:我把碘酒滴在馒头上,馒头变成蓝色了!滴在米饭、土豆上以后也变蓝了!碘酒滴在油菜上面没有变化,碘酒滴在辣椒上面没有变化„„在学生汇报了丰富的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学生们经过讨论、交流、发现:实验中食物凡是有淀粉的,滴上碘酒都会变成蓝色;
而不含淀粉的就不会变色。从而,使学生对淀粉遇到碘酒就会变蓝色的特性有了很直观的认识。

本环节注意问题:

(1)表达与交流的方式要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不求一律。如学生可用擅长的语言描述、表格、图表、图画、报告、作品等方式来表达探究结果。如《观察蜗牛》一课,让学生描述蜗牛的螺纹时,让学生说比较困难,但如果让学生画出来就简单、形象的多了。

(2)引导学生倾听别人发言,并鼓励学生作补充和评价。课堂交流时,学生既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也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倾听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之一。

(3)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

6、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课标》中提出:不应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探究的起点和终点,课堂外才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广阔天地。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或新产生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解决问题。

如《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结束后,教师设计这样的拓展训练:邻居家的小朋友把盐都溶解在水中了,你能帮他把盐再从盐水里取出来吗?大家可以搜集资料,请教大人,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这样的设计,既联系了生活实际,沟通了科学课堂内外,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做了铺垫。

本环节注意问题:

(1)为达到继续探究的目的,教师可做下面三项工作: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按制定的实验计划坚持做下去,观察并做好记录;
教师做好方法和技术的指导,做学生探究的坚强后盾;
定期召开汇报会,及时反馈、交流探究情况。

(2)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如学习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根据声音产生的原理自制小笛子或小乐器,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又扩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

以上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但是科学探究过程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从“提出问题到假设到设计方案直至后面的研究与分析等”这样的模式又不能绝对。它的每一个步骤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活动,具体情况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有些探究学习活动可能包括了上述全部六个环节,也有可能某些探究学习活动只包含了其中的几个环节。我们并不能寄希望每节课都重复这样的程序,因为这样的话每个环节都没有深入下去,科学探究只能是落空。所以,在新的科学中只能是有重点的来突出某个方面、只能是在不同的年级有所不同、只能是根据内容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重心,根据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对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把握,构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读后感

《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女士以及加拿大基础教育部基础科学教育司教授、加拿大阿尔伯塔省(Alberta)小学科学教育标准和教材的主要编写者之一的罗威(P.Rowell)先生合作完成的。读完《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后,我觉得该书写的实实在在,抓住了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学的一些困惑,尤其使我这个半路出家、不是专业出身的科学教师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真正受益匪浅。

正如韦钰院士所说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科学教育改革项目是由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倡导、发起和推动的,这是一项旨在促进我国幼儿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大教育改革计划。‘做中学’科学教育试点工作在中国开展,在几年的实践中,不断有教师提出需要一本供教师用的指导书,或是培训教师的指导书。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科学教育的标准以后,一些教科书相继迅速问世,这种需要更显迫切。”韦钰院士用对科学教育的极大的热情和责任心亲自执笔写出了这本书,在书中读者们可以找到对很多困惑和问题的回答:如什么是“科学知识”、什么是“科学探究”,“为什么要进行科学教育改革”?“实施科学教育改革的过程和要素”又是怎样的?等等

而我,就找到了我一向困惑的两个问题的答案:

一、什么是“科学探究”?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它包括:进行观察;
提出问题;
通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
制定调查研究计划;
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知道的知识;
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
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
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它大致包括:根据实际情景、观察到的现象和可以获得的信息,从儿童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了解和已具有的科学概念(想法)出发,提出问题;
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推测;
为证实推测而设计实验或进行观察;
收集和整理数据;
得出结论和进行交流;
提出新的问题„„在有些探究课题中,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

二、怎样指导“科学探究”?书中说到:“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是课堂中科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但不是学生探究进程中掌握主动权的人。”上过科学课的老师都深切的感受到上好一节科学的难度是很大的,学生课堂中探究活动进行的越好,老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多。即使是精心准备的课也有可能课堂教学中一句话没有落实,一个要求没有说具体,而导致探究的效果不佳,甚至是一节课的失败。

想要在课堂教学中切实的看到探究的效果,教师工作量是很大的,书中提出“作为科学课的教师需要掌握或了解三方面的知识: 科学概念和模型、教学法以及儿童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规律。”这三方面的知识对于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规律预设课堂教学,以适合学生的语言进行科学概念的解释。而且“教师对科学和科学教育的目的理解引导着科学教育课堂活动的方向”。教师的科学教育应该面向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只有明确了科学教学目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这个大目的进行合适的教学设计,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为这个大目标而服务。

专业知识的掌握是教师的入门阶段,想要得到晋升,课堂的语言组织非常的重要,作者为我们提供探究的各个环节中的一些引导语和提问,(P46——49)这些引导语和提问很有代表性,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细节,进行科学的探究,提高探究的效率。

1、谈论环节的引导语和提问

为了搜集我们需要的证据,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需要做什么实验?这是一种好方法吗?这样做公平吗? 我们能用其他方法吗?那可能好一点儿吗? 我们做这个实验时需要一定的顺序吗? 我们从哪儿能得到帮助?谁能帮助我们?

2、进行实验和观测时的一些提问:

我们首先需要做什么?我们怎么样分工,谁做社么? 我们怎样用这些物品和工具?我们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我们小心地做了吗?你想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我们应该记录什么?

3、处理信息和数据,并把他们转换成实证时的引导语和提问 我们看见了什么?它意味着什么? 我们可以用什么模型去分析这些数据? 我们得到的数据支持我们原来的设想吗? 我们得到的数据支持什么解释和不支持什么解释? 这样的结果令我们满意吗?

4、表达和交流时的引导语和提问:
我们确信我们得到的结果吗? 它意味着什么?有其他方法吗? 我们以前看过类似的事吗?

这样的结论和我们原来的想法一样吗? 这样的结论对我们有用吗?

我们可以怎样向别人显示我们的结果?

„„

《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这本书的出版对深化“做中学”的理念和指导教学实践来说是“一场及时雨”。读完此书,相信许许多多同我一样在科学教学中摸索前行的老师,经过不断地课堂实践,不断地感悟反思,无论他是在从事“做中学”课题研究,还是平时的的科学教学,都将真正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科学教学,为学生展现科学教育真正的魅力。

物理探究式教学的体会

老河口七中

郑道芝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行为。

广大的教师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中,普遍感觉到课堂上的时间不够用,科学探究的引入使得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增多了,难以控制课堂秩序;学生轰轰烈烈的上完课,却似乎没理解和掌握应学的知识,对探究中的科学方法又是一知半解等等。科学探究纳入实际教学中,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时比较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对教师和学生思想上的认识冲击很大,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难和疑惑是难免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在是课堂的主角和中心,是起到指导和启发的作用,老师要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合作讨论。老师要创建能引起学生兴趣和问题的情景,指引学生注意观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物理现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使学生有思索、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式进行解难释疑的探究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那么究竟如何去探究呢?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

一、学会提问

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题。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其实提出问题是有技巧的。

1.根据日常生活的现象提出问题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科学,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包含着物理学的道理。如:针对声音这一日常现象,围绕着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等,我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再如:教室里点的灯是光源,我们能看到它们。有的时候坐在教室前排的学生觉得“反光”,看不清粉笔字,是什么原因呢?

当然,同学们也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粉笔为什么会“粘”在黑板上呢?这个问题本身是个好问题,但在研究光现象时,它就算不上是个好问题了。

总之,要根据日常现象,提出与你要研究的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

2.通过不同现象的对比提出问题

我们接触的许多现象,有本身的特点,又有着与周围现象相同和相似的特征,因此,通过比较物理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我们可以提出有价值的探究的问题。如:

光现象,光源与非光源有什么不同?光有不同的颜色,不同颜色的光本质有什么不同?你在平面镜中的像与你本人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实像和虚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通过对比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加深理解我们所学的知识。

二、猜想要有依据

猜想与假设这一要素是科学探究过程中要同学们思维最活跃的阶段。特别要发散性思维。思维要发散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要有依据的进行猜想。

1.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去猜想

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呢?我们都知道,阳光下或灯光下都会有影子,看来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因此它不会绕过挡住它的障碍物。手电棒形成的光柱,不也能证明这一点吗?

猜想: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当然,猜想并不是结论,允许与结论不一样的猜想。如:我们凭生活经验可猜想: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随人远离平面镜而变小。而正确的结论是: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与人和平面镜的距离无关。

2.根据所学的知识去猜想

我们学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凸透镜在不同的条件下,可成实像,又可成虚像那么凹透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呢?我们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而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我们知道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是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猜想:凸透镜成虚像。

3.通过类比的方法去猜想

深深的海洋有无穷的奥秘,我们如何能知道它的深度呢?蝙蝠通常在夜间活动、觅食。它能以很高的精确度认目标,靠的是什么呢?蝙蝠是采用回声定位原理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猜想:人类应该可以发射相似的的声波用于探测海洋的深度。

4.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去猜想

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我们又如何来控制噪声呢?如何去猜想?

三.如何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探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时先选定一个定值电阻,改变加在两端的电压,观察电流是否随着电压的改变而改变,如何改变;
用不同阻值的电阻,分别在电阻两端加相同的电压,观察电流是否随电压的改变而改变,如何改变。最后分析以上两种情况得出结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和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说上述的电阻在控究的过程中受外界其它条件的影响发生了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很难直接观察到,就会影响到探究的结果。因此,在应用控制变量法时,不能理论上说说,而要实际做到控制好不应该改变的量。

四.丰富观察内容

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的研究方法,更是探究的要素之一,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除了用心观察要求的项目外,还要发挥你的观察力,丰富观察内容。如在“探究:水的沸腾”过程中,要观察的是:水沸腾时的现象(水的沸腾时气泡和温度的变化的情况)。但本章物态变化来说,将凉水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有许多现象值注意观察。北方冬天的凉水装入烧杯放在温暖的室内时,烧杯壁上又会出现什么现象?这两次出现的现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盖烧杯的盖上有什么现象?„„

以上现象你都观察到了吗?知道为什么吗?你还观察到什么现象,请记录下来,与同学们交流,如有不明白的也可以请教老师。

另外观察现象主要用眼睛,说用心观察是要求同学们动脑筋思考。这里还要告诉同学们,在这个实验过程中还要用耳朵收集信息,听说过“响水不开,开水不响”吗?相信你通过这个实验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总之,物理现象就在你身边,只要善于挖掘实验中隐含的素材,丰富观察内容,就可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有利于同学们系统全面地掌握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五.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

科学探究中的许多环节都要发挥探究小组的整体力量,在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分

工不同,但要进行有序合作,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共同完成任务。如在“探究水的沸腾时的特征”的过程中,就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要同学们分别负责计时,观

察温度计的度数、观察水中和水面气泡变化情况和计录等。同时要协调一致有序合作。在合作中学会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培养同学团队精神。

总之,探究的过程比实验的过程更丰富、更自主,在实践中大家都会自己总结经验,掌握技巧,通过探究过程同学们的能力会得到锻炼、不断的提高的。

篇一:学习小学科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科学新课标心得体会

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二、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1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科学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情感与态度是科学学习的动力,科学知识是科学学习的材料,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通过探究,培养探究的乐趣、信心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又是通过探究而获得。所以达成了探究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学科的意义。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即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又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再创造过程,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亲自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培 2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三、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同学之间的辩论。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 3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1.评价的目的: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 ,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2.评价的内容:全面化。评价要涵盖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3.评价的手段:注重多样性和灵活性。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肯定与赞赏。

4.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不只是教师的权利,更应是同伴、自我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不再是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

5.评价的时机:全程化。评价要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而且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形成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每个学生科学素养主要方面的培养与发展进行持续不断的跟踪和调控。

评价时空要从课堂教学转变为全方位学习,从注重书本知识转变为注重实践活动。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在时空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学 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教师可以利用地方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料设计校本课程,把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当地的有关人文社会资料及校本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开发课堂之外广阔的学习空间,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学习的同时,也应当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小学科学在新的课标、新的理念下,已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特别是教育评价的改革,为小学科学教育,培养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也为小学 4科学课教师提供了新的发展和创新的平台。总之,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的步伐一致,齐头并进,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飞跃!作为我们一线教师我想,只要每个科学教师,从我做起,从每节课做起,从每个孩子身上做起,不断地积累和创造,引领学生走进生机盎然的科学殿堂,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孩子们投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在亲自动手操作,动手试验,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5篇二:我的研修心得体会 研修心得体会 俞旭安

通过网上研修学习,我接触到了专家学者们的教育新理念,学习了不少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同时还与班内的一线教师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收获颇多,感触较深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教学底蕴的不足,因此,可以说这次网上研修来的很及时,网上研修内容很深刻,网上研修的效果将影响深远。作为教师的我深深感到学习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实践新课改,铺设好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之路。网上研修学习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个人感觉在这次学习中收获很多,盘点收获主要有以下诸多方面: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和学生友好相处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稳定,持续的关系,不仅是在知识、能力上的交往,也是情感心灵上的沟通、交流,首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关心、信任、尊重。

2、立足课堂,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价值

课堂是教师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我将自己的爱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数学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同时作为班主任的我深深懂得,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都会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思想教育要常抓不懈,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等。

3、教学中时刻不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对初中学生来讲不是不可拥有的能力,但在实际上多数同学仍然存在依赖的心理,因此,我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在学生英语阅读知识取得点滴成绩时予以表扬,让他们觉得自己能行。有了自信心,他们对难题就有了挑战性,就会积极主动进行阅读学习。

为了促进合作,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发展合作技能。课堂上有意识对学生的进合作训练。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小组角色,承担小组任务,同时有目的地在小组活动中示范合作技巧和协调教学活动,确保小组专注于学习目标,使小组成员在教师言传身教带领下逐步学会合作的技能。

4、加强学习,不断网上研修,自觉走进新课程。

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摒弃旧的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多年来,老师教,学生学;
老师讲,学生听,这已经成为固定的教学模式,新课改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能焕发学生的潜能,与此同时,通过网上研修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通过网上研修我认识到: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老师要自觉地把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改变课堂的面貌,使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民主;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师生关系融洽。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对于一个教师,通过这次网上研修,让我懂得了网络的重要性;
让我懂得了如何运用网络资源。使我学会了制作教学用的课件。学会了设计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依据教育教学原理、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探索教和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然后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要素进行具体计划。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的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社会又应用于社会的一面。

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通过努力,我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迎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数学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积极地承担学校的数学公开课任务,积极参与交流活动、网上研修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通过网上研修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通过网上研修我认识到: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老师要自觉地把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改变课堂的面貌,使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民主;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师生关系融洽,共同努力,能充分体现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篇三:小学科学教师实验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龙门中小 乔丽平

2014年10月26日、27日,县教育局组织了小学科学教师培训,在东关小学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按培训要求,每个教师要聆听专家培训,听优秀教师示范课,还要观摩东关小学仪器室。根据参会人数,分两组同时进行,专家评委现场点评,参会教师参与研讨,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每个学区选出1人进行发言。这次培训,我认真倾听并记录了专家教师的讲课内容。这次培训,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受益匪浅。

经过了这次培训活动,我在各个方面收获甚大,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是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用科学思维方式获取知识,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创新性学习是一种对未来的预期与前瞻的意识。在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这种意识的作用,使儿童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科学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科学课的课堂常规,如有条不紊的开展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长期坚持观察记录,能倾听别人的发言,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等。

四、科学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的内容繁多,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对教师的知识要求很高,因此教师要及时补充知识储备,同时要学会科学探究的技能,具备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科学教学质量会更高。

总之,感谢教育局组织了这次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学到了很多,也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使我深深体会到要上好实验课,实验前教师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师的演示、示范,一定要规范,实验时的细节问题一定要注意,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努力,上好每一节科学课。

篇一:初中化学探究式学习的体会 初中化学探究式学习的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人们在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现代化学教学观认为,化学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探究式学习的含义与特点 1.探究式学习的含义。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观点的一种学习。这种学习不是直接给出化学知识或相关问题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史料阅读、问题讨论、实验操作、课题研究中形成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的方式,学会学习,使思想品质、道德水平、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审美情感等都和谐统一和全面提高。

2.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探究式学习是针对“一定的问题”所展开的活动。因此,能够发现和正确表述所要解决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对于增强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逻辑和想象相融合的活动。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既需要猜测,又需要做出科学的假设,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求证和检验假设。因此,探究式学习活动的开展,不但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敢于大胆地进行猜测与假设。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作用。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通过获取证据、分析证据来进行预测和推理,并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出探究结论。

二、探究式学习活动开展的一般步骤 1.提出问题。

教育家克莱·贝德福特说:“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所以在教学中应启发、鼓励学生在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实验现象产生好奇和疑问时,提出问题。

提出的问题应具有探究价值,即要满足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需要,题目难度要适当,如果题目过易,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解决了;
如果题目过难,学生很努力思考也难以解决,对于这样的问题,探究价值就很小。因此,问题探究价值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判断。例如,在学习苯的内容时,通过化学史介绍了苯分子式后,学生产生疑问:苯的结构究竟如何?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 2.建立假设。

应收集相关的信息,将已有的化学知识与问题相联系,尝试提出可以检验的假设。提出的假设必须符合逻辑,还要考虑实验检验的可行性。对长期被动接受学习的学生来说,让其立即具有一定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制订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的计划,使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体验,逐渐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注意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在探究氛围中自然地强化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还要对学生的猜想和假设能力给予肯定和赞赏,提高学生主动、大胆地提出猜想和假设的积极性。例如,苯的分子式为c■h■,比相同碳原子数的饱和烷烃分子式少了8个氢原子,学生就会推测:苯分子中可能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

3.设计实验方案。

根据探究的目的和条件,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设计要具有可行性,一般的要求是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等。这个过程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试剂的选择、实验的条件、实验的操作及实验的装置等都要充分考虑,可以小组讨论加以解决。例如,在确定苯的分子结构中是否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的实验中,学生结合乙烯的化学性质,类比其中的碳碳双键,提出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来检验;
有的学生用乙烯与氢气的加成反应作类比,提出用与氢气的反应来检验;
准备设计苯和氢气反应的学生就要设计氢气的发生装置,以及与苯的反应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苯的凯库勒式为单双键交替,在提出假设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学生尚未学到的个别知识点,可以以“知识支持”的形式给出。又如探讨“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设计时,教师可以提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以帮助学生选择实验药品和设计实验方案。

三、探究式学习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探究式学习不同于以往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活动。在进行探究式学习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更新观念,加强研究。

在教育观念上,传统的讲解式教学,容量大、强度高、反复练,在大多数教师的教学中留下深深的印象。

教师必须革新教育思想,抛弃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真正了解什么是学生最需要的,什么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形成的,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探究式学习进行研讨,就是一种探究,教师要加强合作与交流,使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教师在探究式学习教学中,不能讲得太多,防止束缚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在了解探究式学习本质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对探究式学习指导的技巧和策略。例如,怎样引导学生质疑,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怎样设计实验方案,怎样归纳、处理信息等。

2.循序渐进,适当点拨。

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不够,基础知识薄弱,在探究过程中往往暴露出不会有效提出问题、基本技能不过关、不会设计实验方案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提问、猜想、操作、交流、评估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探究性。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能正常进行,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解决;
也可以教师点拨、知识支持的方式给出,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体会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将探究性学习继续下去。篇二: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心得 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习心得

新教材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新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视图的设置上,都重视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不仅提供了许多“思考与交流”和“科学探究”等内容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研究,还提供了丰富的与青少年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以及开阔学生视野的“科学视野”“资料卡片”和“科学史话”等阅读内容。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学习活动的基础。普通高中新课程,与传统的高中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就化学学科而言,新课程的化学课程目标是为了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制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发现了不少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下面谈谈在使用新教材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育理念

化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样一个总目标上,全面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化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我们必须反复研读课程标准,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驾驭和使用新教材。

二、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从必修模块自身的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如“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在必修模块中是作为化学反应的分类类型来介绍,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根据分类标准进行类别判断。至于各种情况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等知识都将在相应的选修模块中进一步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应该保证所有的学生掌握好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前提是首先要“保底”,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不能增加学生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要求学生一下子全部达到的。新课要求与模块学习结束时的要求应该有所不同。比如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这些重要的化学知识,在前两章有了初步印象后,在后续所有单元学习中,必须反复出现,反复应用,在必修模块全部结束时,才提高到期望的要求。所以,在处理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时,有些内容是必教必考的,而有些可只教不考或者选教选考,有些则选教不考。根据教学需要而增补的内容一般可不作为考试的范围。

三、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人教版必修模块的教材中,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类似的初、高中知识衔接,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尽快熟悉初中新课程的知识体系的变化,处理好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新教材为了更好地实现初高中的衔接,从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编排体系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例如:教材把“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编为第一章,以此作为连接初中、高中化学的“纽带”,突出化学实验的基础性。其中第1节在内容上以初中学习过的粗盐提纯作为主要线索,复习溶解、过滤、蒸发等初中学习过的基本操作,同时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交流与思考”栏目,要求学生通过讨论,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除去粗盐中含有的可溶性杂质

cacl

2、mgcl2及硫酸盐等,对过滤除杂操作进行深化。充分体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螺旋上升。又如第二章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是中学化学的重点,许多教师受思维定势影响,习惯于“深挖洞”,一步到位,总觉得少讲了影响教学质量,因而补充许多内容,甚至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等高难度知识,这样就严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悖于教材改革的初衷,结果人为造成学生一升入高中就产生对化学的畏惧心理。其实新教材科学地安排氧化还原知识是分阶段、分层次的,到高三课程结束时,才能达到到位的要求。事实上“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初中是分别从得氧、失氧的角度介绍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但并没有介绍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并没有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所以教材中以“思考与交流”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列举几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用得氧、失氧的分类标准对这些反应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发现矛盾,最后得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的结论,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四、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在实施中,首先要对学习方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对学习方式的分解有多种主张,我认为可以分为独立的接受学习、合作的接受学习、独立的探究学习、合作的探究学习等几种。任何学习任务,都可以选择以上适当的学习方式去完成,例如技能训练,可以用独立接受学习方式为主,辅之以合作接受的方式;
又如实验实践,可以用合作接受的方式,也可以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任何学习方式,都可以归类于以上某一类,例如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白马非马”论的辩论解决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和结果的问题。就是学生在运用合作接受学习的方式。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关注的大多是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接受学习,用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去应对所有的学习内容,这不但可能浪费大量的个体潜能和群体智慧资源,而且会限制学习者在创新层面和合作层面心智活动的完整性、丰富性与深刻性,会不同程度地降低学习效益。当前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研究如何组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要研究组合依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特征,要防止全盘否定某些学习方式和片面地采用合作或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对待所有的学习内容的做法。

新课程教学改革是丰富多彩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展开及研究,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贯彻新一轮课改的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就能用好新教材,就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高 中 化 学 新 课 程

学 习 心 得 贤 基篇三:化学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 化学研讨会学习心得

2013年3月13日,我有幸去莒县三中参加了全市初中化学复习研讨会。其间,共听取了两位县一线优秀教师龚老师和柳敬珍老师的复习课、杜老师对中考动向的分析、李老师对中考总复习计划以及教研员的精彩点评,受益颇深,现将具体感受总结如下:
本次听的两节课确实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优质,集中了许多人的智慧。几节课表现出的共同点是:

①教学设计新颖,不局限于教材,把教材当作主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对教材充分进行拓展、挖掘但并不加深,特别是书本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进行联系,使课堂教学非常鲜活。

②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师生的双边活动处理非常合理。这一特点特别突出于棋山一中柳敬珍老师教的《金属及金属材料》中。

③教法灵活多样新颖,有许多方法是我们平时不曾用到也不曾想到的。教学中突出教学的探究性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特别是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④ 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特别注重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⑤教学中用得最多的词汇是“交流”、“分享”与“合作”。

⑥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强,特别是对出现的意外情况和问题的处理,体现了教师相当高的素质和应变能力。

⑦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引入,特别是联系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精心设计问题,通过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把教学活动引向高潮;
精心设计课件,使课件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
精心设计练习,达到对教学内容的巩固拓展延伸。

⑧教师有亲和力,教学语言丰富、幽默,肢体语言大方得体。

⑨注重教学的落实,课前大都为学生准备了学案,课堂上学生一边参与探究学习等活动,一边完成学案。

以上是两节课中体现出的共同之处,都是值得我学习借鉴或者需要学习提高的地方。

通过这次外出学习,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

一、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并力求教学方法的创新,抛弃改进陈旧落后的一些教学方法,特别是精心设计引入,精心设计问题,精心设计练习。

二、加强课程标准的学习,对教材加以充分的挖掘利用,多利用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材料做为教学资源,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使化学为生活和社会服务。

三、转变教学观念。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学习方法的获得以及能力的培养,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四、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注重改进创新,突出实验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

学习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学习的内容仍在延伸着。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努力的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读书笔记

在今年暑假期间,我读了《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1、什么是科学?

通常科学是指近代科学,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对实证方法的确立,看作是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科学原指自然科学。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的定义,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小学科学中论及的科学,至少包含科学知识、科学研究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还可以包括科学素质等。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的特点?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它主要表现为:

(1)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要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3)探究式科学教育依靠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4)探究式科学教育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谈论和合作;

(5)探究式科学教育希望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3、“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简介

让儿童亲自参与对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与实验,接触实际,达到以下目的——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激发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
获得重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
学习探究的技能;
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
促进语言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有关“做中学”的很多资料,可以登陆汉博中国少儿科学教育网。

4、什么是探究?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了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他包括:进行观察;
提出问题;
通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
制定调查研究计划;
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知道的知识;
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
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
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5、要正确理解探究式科学教育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它大致包括:根据实际情景、观察到的现象和可以获得的信息,从儿童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了解和已具有的科学概念(想法)出发,提出问题;
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推测;
为证实推测而设计实验或进行观察;
收集和整理数据;
得出 结论和进行交流;
提出新的问题„„在有些探究课题中,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

在知识社会里信息的综合和生成数据本身一样重要。因而,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还要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培养他们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还需要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仅要培养他们分析和推理能力,还需要培养他们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科学家的意见、教育理论的支持和学习科学(神经教育学)的启示这三个方面都认为如此。

7、教师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是课堂中科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但不是学生探究进程中掌握主动权的人。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和设置环境,单进行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能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最终取决于学生本人的情况和努力。作为科学教师需要掌握或了解三方面的知识:科学概念和模型、教学法以及儿童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规律。

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需要帮助儿童在他们原由想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正确的科学概念。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常常不能靠一节课来完成,而是需要设置一系列的课来实现。设计系列的课,有助于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制定一个连续的学习过程。我们经常称这样的系列课为一个模块。

8、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

学生是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中主动的学习者,这表现在:

学习者分享了最初对特定时间或现象的看法和解释;

学习者收集到其他人对特定事件或现象的看法;

学习者检查支持他们自己的观点和其他人的看法的证据;

学习者提出问题;

学习者提出探明事件或现象的探究计划;

学习者进行数据收集、解释

学习者根据实证来确定或修正原由的意见或解释;

学习者想其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学习者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9、提出合适问题的注意点

(1)探究的内容与方式符合儿童实际的认知水平

完并不等于探究。那种把探究式学习简单解释成为“玩中学”的提法是不全面的。

(2)问题应该和一个通过这次探究可以正式的自然科学的概念有关。最好一次探究活动集中探讨一个问题,而不是想学生提出一大堆问题,或是不明确的科学问题。

(3)不宜向儿童涉及复杂系统的探究题目

(4)在提出的题目所包含的探究过程中,尽可能包括定量的测量和定量的描述。

(5)我们不主张在小学阶段对社会科学问题进行探究。

10、如何组织讨论

讨论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重要的互动过程,是探究式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境。教师将学生引入探究的环境,了解学生的想法,指导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估,学生之间需要相互学习和启发,都主要靠讨论。

讨论是发展儿童思维的过程;
讨论是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对比不同意见,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尊重不同意见的过程;
讨论是培养学生语言和表达能力的过程;
讨论是培养学生敢于争辩和进取的过程。

11、关于观察的策略

(1)教会学生围绕一个概念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学生会学得更有效;

(2)设法改变某些事物,并观察发生了什么,尽可能用多种感官来进行观察,学生会观察得更深入;

(3)观察是探究的一个环节,要和学生的语言发展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12、关于科学表达和记录

在对学生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时,我们强调学生应有一本连续使用的记录本,这是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记录可以帮助我们对探究的过程进行评估,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激烈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很有利的。它帮助学生观察、表达、用词和写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2014年9月——2016年9月

实施工作计划

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的教育价值需求。有效性,即 “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科学课的有效性则要实现预期的科学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题研究的实验意义与理论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科学,在课堂学习中能与实际相结合。

2、教师能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并通过探究式课堂,指导学生学习会自主学习,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并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3、构建以探究式教学为重点的科学课堂教学理念,使探究式教学成为校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1、社会的发展需求

由于社会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越来越高,这势必要求我们必须开展新形势下的教学研究,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探究式教育是贯穿学生教育的一根轴线,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而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主。

3、新课改要求探究式教育的支撑,我国的新课改明确提出,要让他们经历一个个探究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我校正在进行省级重点课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规律的研究”的子课题“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研究近两年。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出一批教育观念新、素质好,且热爱科研的骨干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学校领导重视教科研工作,校长亲自挂帅。这些都是为我校开

展“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提供了实践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的教学观;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
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
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的学说;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

2、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研究:鲍里奇博士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的新技巧》、《课堂信度评估》;
崔允漷教授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教育课程中心陈旭远教授的《新课程与有效性学习的思考》等等。

(五)课题的界定: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是一个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它大致包括根据情景、观察到的现象和可以获得的信息,从儿童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了解和已具有的科学概念(想法)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答进行猜测,为证实猜测提出假定,设计试验或进行观察、收集和整理数据,得出结论和进行交流,提出新的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这些现象反映科学探究缺失有效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努力形成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本课题研究的视角是整合现有的国内外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的本质特征,以“水”主题为系列,本土化开发符合中国小学四~六年级学生的探究式教学案例,以此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六)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1)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能依据已知信息提出猜想,让学生能深入探究进行体验,让学生能带着问题去探究去思考,让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学会观察,学会倾听与表达,最终实现有效探究。

(2)培养科学素养

学生通过经历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学习中形成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

(3)初步形成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形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材处理、目标设定、过程建构、材料准备、组织教学、方法指导等方面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策略。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影响小学科学课堂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探究式教学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通过分析总结,我认为可以分为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探究内容、探究环境四方面内容。

(2)提高小学科学课堂运用探究式教学的策略和基本途径;

1、精选内容,激发探究。

(1)、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充足的探究材料是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2)、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内容。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

2、动手操作,体验探究。

(1)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和基本能力的研究;

(2)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的研究;

(3)如何有效地开展探究式活动的研究;

(4)探究式教学的评价方法及原则的研究;

小学科学课堂中,必定涉及到对学生的评价问题。我们主要采用定性的评价方法,通过竞赛、组织活动、同学间互评、自评、个人成果展示等进行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上科学课,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注意个性化人格的塑造。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查阅法、经验归纳法(提升实践经验)和理论演绎法。研究和教改实践相结合,点上突破与面上推广相结合,层进式推进。

(八)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2014年9-2014年10月 理论学习,现状调查分析,确定子课题。

具体内容:

1、组织课题小组研究人员,确立课题研究方案。

2、组织课题人员的分工与协作,编制实施方案。

3、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4、收集学习研究有关资料。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9月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5、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第三阶段:交流总结阶段(2015年9月-2016年9月) 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2、展示研究成果。

3、召开结题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九)课题研究的原则:

1、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要引导学生贴近 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拥有健康人生。

2、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原则,通过与家庭、社会的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方式,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十)预期成果显示:

1、构建科学课堂教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的基本操作模式;

2、构建科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评价方法;

3、形成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教案集。

(十一)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建立课题研究责任制;

2、建立课题组活动研讨制度;

3、建立各阶段研究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总结;

4、保证足够的经费投入。

浅谈高中物理科学探究式教学

新化六中 阳吉鹏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出,教导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那么什么是探究式教学?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探究性学习的概念和意义

探究性学习是指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课堂,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乐趣,理解科学思想观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实施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大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探究”中创新,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二、当前科学探究教学中的问题

通过几年来的课改实践,多数物理教师已经对科学探究教学有了一定认识,能较好开展科学探究教学,但也存在较多问题。有的教师对新教材将旧教材中较多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改为科学探究目的认识不足,只是将学生进行分组,并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各成员的作用,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有的教师比较重视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对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关注不够,忽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对于评价问题,要么没有进行评价,要么评价不及时,要么评价方法不正确,要么评价方式单一。

三、如何更好实施科学探究教学的对策

1、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比如,在讲动能之前,首先对比人走路时碰上飞虫与坐摩托时碰上飞虫的感受让学生猜猜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一种好奇心, 学生可能猜出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速度有关等。老师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来验证。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时,可以先用多媒体演示一个气功表演:气功师平躺在地面上,身上压一大石头。随即问学生,气功师身上受到的压力多大?如果用大铁锤打击石板,压力如何变化?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看到石板碎了而气功师安然无恙。这种物理情景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冲突,身上压一大石头且被锤打怎么不受伤?学生需要解“奇”,兴趣倍增,通过这些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制造悬念,诱发学生去探究相应的物理规律。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注重探究学习的过程。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本身就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进行探究式教学,学生一开始往往不敢去猜,他们习惯了去等老师教授正确的结论,也担心自己猜错了受到老师及同学们的嘲笑。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一旦学生提出有意义的合理的猜想,教师要及时表扬;
如果学生提出了错误的猜想,教师也要及时讲评并肯定学生的积极态度,给学生发挥想象、参与课堂教学、提出合理猜想提供一个积极的氛围。例如在进行有关电磁感应中,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法拉第由电生磁的实验事实,逆向思维作出磁能否生电的大胆猜想,进而进一步引导学生一起探究如何能使磁生电,如何设计实验检测出由磁生电的电流。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的结果来判定学生的思维,而应注重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科学探究过程出现失败或错误,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出现这种情况应鼓励学生继续探究,查找原因,改进探究方法。这对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也是有好处的。当其失败时可以举例:法拉弟发现电磁感应定律用了10年时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最终才发现电磁感应定律;
焦耳为测定热功当量进行了四百多次实验,历尽二十多年。教育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有大胆猜想、坚持不懈的科学品质。

3、重视探究学习中的合作、评估与交流。

在实验过程中,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
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独立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故在探究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共同合作,发现问题,并共同探讨,找到解决方法并得出结论,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也感觉到团队的重要,从而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总之,探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定的学习能力。而探究性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由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来决定的。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这就要求教师在领会探究性课堂教学实质的基础上,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设计合理可行的探究性教学,使学生的知识获得、积累与能力的发展始终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状态,从而使探究性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

初中生物科学探究教学体会

初中生物教学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只有引导好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积极探究,细心探究,深入探究,才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求异性思维;使学生不断在学习中产生成功感和趣味性,从而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初中生物的探究性教学中,积累了几点体会: 一.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我把学生分好组,每组的工作都做了具体的分工,由于这一实验,不受学校实验器材、不受学校实验设备的影响,也就是需要的试验器材不复杂,有些器材学生都可以准备,并且我们学校本处于山区,鼠妇也非常容易找到,学生一点都不陌生,于是学生做起来很有积极性,每人利用自己准备的棕色的玻璃瓶,捕捉鼠妇,很快,不到十分钟每个小组都有很大的收获! 二.积极培养同学们的思考能力。

就是在同学抓鼠妇的时候,在班上让同学们把各自抓鼠妇的亲身经历在课堂上大胆讲出来,经过各自抓鼠妇的经历一对比,同学自己得出:鼠妇怕光的结论。

三.努力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贯穿于探究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巩固了理论知识。

在上面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当中,让学生先熟悉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引导学生先提出:鼠妇怕光吗?作出假设:鼠妇怕光。于是开始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的准备:两个玻璃瓶,一个白色、一个棕色,鼠妇20只。潮湿的土适量,强光手电一只。.实施实验:把20只鼠妇分成两组,然后,分别在两个瓶子里,各装入适量潮湿的土壤,又在两个瓶子里各装入10只鼠妇,观察:棕色瓶子里恴鼠妇,活动自如。而白色玻璃瓶里的鼠妇一动不动。然后,每隔1个小时观察一次,10个小时观察10次,每一次都对两个瓶子里鼠妇活动的数目作记载,最后取其平均值,结果,同学们终于得出:

鼠妇怕光的结论。最终,实验结束后,同门都对各自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交流着,脸上充满了喜悦的神情。通过实验,同学们更加掌握了生物实验的七个步骤,对今后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总之,在生物实验探究教学中,我既遵循教册的理论知识,力求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又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一些可行的创新,事实证明,这一套探究教学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命制一题科学探究试题:请按生物实验的七个步骤,探究土壤的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要求:1.设计对照试验,2.不能改变其他变量

科学探究式教学与科学过程技能

第一讲 科学探究式教学

在我国目前的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倡运用探究式科学教学方法学习科学,为了有效地贯彻和落实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理念,本讲从三个角度谈了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什么是探究、探究的核心要素有哪些、怎样进行探究。期望能够对有效实施新课程所提倡的探究式科学教学有更深入的思考,并提高我们的科学教学质量。

一、什么是探究

探究不仅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教育中,关于“探究”争论问题:探究是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是科学课程的目标?

教育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给我们的启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既要学习探究过程,又要学习科学知识和概念。科学探究的基石是活动的设计:

误区:只会动手做、不会动脑想。课堂热热闹闹,却陷入了教学的浅薄与贫乏。

二、探究的核心要素

在我国目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科学(3~6年级)(以下称为小学科学)、科学(7~9年级)(以下称为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的五个课程标准中都提到了科学探究,并对科学探究的过程规定了如下的环节,详细参考表1。

表1 我国义务教育的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环节的界定

环节 小学科学 中学科学 物理 化学 生物 1 提出问题 提出科学问题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2 猜想与假设 进行猜想和假设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 作出假设

3 制定计划 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 制定计划 4 观察、实验、制作 观察与实验,

获取事实与证据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进行实验 实施计划 5 搜集整理信息 检验与评价 分析与论证 收集证据 得出结论

6 思考与结论 表达与交流 评估 解释与结论 表达、交流 7 表达与交流 交流与合作 反思与评价 8 表达与交流

从表1可以看出,在以上五个课程标准中对于科学探究的环节虽然不是完全相同,但都在6-8个环节之内,对其中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表达与交流”这五个环节是这五个课程标准中共同提到的。其中多数也提到“得出结论”这个环节。

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基础上,我们把科学探究的过程梳理为以下8个环节,界定为本文的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环节。即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记录结果;

6、得出结论;

7、表达与交流;

8、完善结论。

对于上述探究式科学教学过程的8个环节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的6个环节在我国的有关科学课程标准中都是提到过的,所以,应该是没有异议的。至于为什么要增设“记录结果”和“完善结论”这两个环节?其理由为:

对于“记录结果”环节,可以说是等同于上述提到的“收集资料或证据、整理信息、分析数据”的环节,但是,又略有不同。增设“记录结果”环节,目的是强调结果与结论的不同,不要混淆二者。

在探究式科学教学活动(观察、实验或收集信息)中,在结果和结论的环节上,首先,一定要事实求实地记录观察或搜集到的信息、证据或实验数据,避免只是片面地收集支持假设方面的信息或证据。其次,在“记录结果”基础之上,通过“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再根据个人的经验、经历及认知结构等,得出符合个人所能理解的结论。结果应该是真实的、客观的、可以再现的。结果可能是支持假设的,也可能是否定假设的。结果直接影响结论的得出。而结论是带有“主观”意识的(与个人的经验、经历、认知结构有关系的)、抽象的。结论是在整理、分析结果的基础之上得出的。

在参与科学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情况是学生记录的结果是正确的,结论是不完整的或不正确的。还有很多情况是学生把结果当做成结论,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别,有时甚至教师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我们认为“整理信息、分析数据”是为了从“记录结果”中得出结论,应该属于“得出结论”这个环节,也就是“记录结果”环节,与“收集资料或证据、整理信息、分析数据”环节的略有不同之处。这也就是增加“记录结果”环节的理由。

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结果和结论是不同的,是需要区分清楚的。因此,有必要单独另设“记录结果”这个环节。它是探究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

对于“完善结论”环节,“完善结论”就是对“得出结论”的评价、反思和修改,并且需要通过“表达与交流”的方式来进行。在“表达与交流”中,表达自己总结的结论的同时,还能够了解到他人总结的结论,通过自己与他人的比较、对照,其结果可能是坚定了自己总结的结论,也可能是借鉴了他人的结论,修改了自己总结的结论或是改变了自己总结的结论等。增设“完善结论”环节的目的就是通过“交流与表达”来检验、评价、反思自己得出的结论,同时,使“表达与交流”更有意义,也使探究活动有一个“完整”的结局。

在表1中我国的五个课程标准中都涉及到了“结论”、“表达与交流”环节,并以“表达与交流”为探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与日本和美国的科学教科书中提到的相同。在中国的中学科学、物理和化学三个课程标准中虽然分别提到了“检验与评价”、“评估”和“反思与评价”环节,但是,都是设置在“表达与交流”环节之前。与“完善结论”略有不同。笔者认为设置在“表达与交流”之后,才能使交流更具有目的性,使评价、反思更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使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使学生能够经历、体验到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过程。

以上8个环节是本文对探究式科学教学的一种“界定”。下面,将按照上述“界定”的探究式科学教学的8个环节对具体的单元教学案例进行具体、详细分析。

三、怎样进行探究

案例分析:美国FOSS“生命的结构”单元的探究活动设计

美国FOSS(Full Option Science System,FOSS)是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由美国加州大学劳伦斯科学馆(Lawrence Hall of Science)依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SES)编制的一套科学课程体系[1]。其核心理念是在“活动”中建构科学概念。FOSS科学课程体系在小学阶段(小学科学)共设计了22个主题单元,包括了“杠杆与滑轮”、“混合物与溶液”、“地球物质”、“生命的结构”、“食物与营养”、“人体”等。每个主题单元的内容涵盖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教师必备的科学知识、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些重要概念以及思维发展要求、学生组织以及空间安排等建议、教学过程建议、材料的组织建议以及如何为本单元的教学做好准备等。

每个主题单元由3—6个探究活动构成,每个活动中,分别有教学目标、概述、供教师使用的背景信息、学生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等,然后是将活动分成若干环节来具体展开。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技能,并掌握重要的科学概念。

“生命的结构”是小学3年级的一个主题单元,通过五个探究活动——寻找种子、种子的生长、相识小龙虾、观察蜗牛、甲壳虫贝丝,学生直接观察这些动植物并培育这些动植物,从中发现不同的动植物个体具有怎样的不同结构,这些不同的结构又怎样为它们的生长、发育、繁殖提供支撑。学生们通过系统的探究活动可以逐步理解生物体的结构特征和生命周期。表2是“生命的结构”单元中“相识小龙虾”的设计概要:
表2 “相识小龙虾”设计概要

探究活动提要 科学概念 思维过程 扩展 FOSS科学故事 技术、社会 相识小龙虾

通过与活的小龙虾直接接触,认识小龙虾的结构。建造小龙虾的居住地,学习在教室里照顾和饲养小龙虾。建立一种用于长期研究小龙虾行为的观察和记录系统。

小龙虾有明显的结构,比如,腿、眼睛、触角、外壳、游水足、螯等;
小龙虾对生活环境有特殊的要求;
有些动物要求属于自己的,能保护自己的领地;
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动物的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观察和记录小龙虾的结构。通过观察在有水的透明容器中的小龙虾,来研究它们的行为。建立一种用于长期研究小龙虾领地行为的观察和记录系统。

研究小龙虾对食物的喜好。

调查小龙虾生活环境的变化。

小龙虾的生命周期 比较小龙虾和昆虫的结构,讨论这些结构如何帮助动物们存活。

科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并能够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然后,才能按照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探究活动,能够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自己总结出规律,使学生能够真正懂得、理解、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使学生的认知发生转变。才能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东西真正地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体系当中,能够把日常生活中的认识转化、提升为科学的认识。才能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探究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没有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探究活动就将失去它的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探究式科学教学不是科学学习的唯一方式,本文所界定的探究式教学的8个环节也不是探究式科学教学的唯一方法,但是,适合本文所界定的8个环节的探究式教学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具有一定范围的。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今后需要更加深入研究的问题。

第二讲 科学过程技能

什么是科学过程技能呢?

我们先给它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科学过程技能就是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些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技能。这个定义中涵盖了两个核心词,这两个核心词分别是基本的思维方法、基本的操作技能,也就是说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这两种能力。那它们两者的关系是什么呢?基本的思维方法又有哪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又有哪些呢?基本的操作技能一般来说包括以下10个技能:观察、分类、测量、推断与预测、交流与表达、识别与控制变量、制作图表、形成与验证假设、实验实施和结果分析以及建立模型。

除了技能以外还有思维方法的培养,在小学阶段我们到底要培养学生哪些思维方法呢?我觉得主要有这样几种思维方法:一个是分析,也就是说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我们怎么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肯定要进行综合,然后还有比较,这些实质上都是思维方法,除了这些思维方法以外,大家看,还有抽象、概括、归纳、演绎,这些是比较高级的一些方法。关于这些方法,怎样在操做的过程中来培养,我们会通过一个案例的分析,大家就会对此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为什么要强调思维方法的培养,原因在于,科学过程技能的核心应该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思变。否则的话,教学可能会陷入误区,即学生只会动手做,不会动脑想,课堂热热闹闹,却陷入了教学的浅薄与贫乏。

下面对10个科学过程技能进行注释。第一个技能就是观察,它是思维的知觉,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一种知觉,它是以视觉为主,融合其他感觉为一体的一种综合的感知,是知觉的一种高级的形式,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是他智力结构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所以我们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力指的什么呢?是指能够迅速地看出对象和现象那些典型的,但是又不很显著的特征和重要细节的能力。观察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的要素,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怎么发展的?学生的观察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运用感观辨别事物的特征,简单地说就是用单一或多种感观,直接或者间接地进行观察,这是学生观察能力的最初级阶段。在这基础上,进入第二个层次,能够依据时间顺序或者空间位置的不同来观察事物的变化例如,让学生观察一颗种子从萌发一直到长成一个个体的过程,就是依据它时间的顺序进行观察。第三个层次是能够依据对某种概念的认知,有矛盾、有计划地进行观察。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低年级,主要是培养学生能透过事物的表象而关注到有意义的特征。(形成有效的观察)

中年级阶段,应培养学生认识联系(空间联系、因果联系)。

高年级,学生应能够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对象整体,并且还要能通过研究得到结论,找出事物的规律。

观察作为一项技能,其步骤为:
• 选好观察对象,确定观察重点

• 通过感官直接或间接观察,占有丰富表象。

• 分析比较,掌握细微差别。

• 积累观察结果,感知综合提升。

观察的要求或者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观察要细致、全面、客观(要精细的辨别,特别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或突出的部分掩盖了细节,掩盖了本质。全面,就是要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即前后左右上下里外,从整体到局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的发展过程,都应观察在内。客观,就是要在观察中不掺杂任何主观的、情感的因素,不能用自己已有的主观意识来替代事物的客观情况,也就是不能想当然。)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能够观察出事物最突出、最具特色、与众不同的一点,从而把它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观察要展开联想和想象(从心理学意义上讲,联想可以分为四种:类似联想,即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方面想起;
接近联想,即从空间和时间方面接近的事物想起;
对比联想,是从相反的或相对的事物想起;
因果关系联想,则是从事物的原因结果方面想起。)

第二个技能是分类,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方便,常根据事物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似性的特性,把事物分门别类地整理,这个过程叫做分类。科学研究中的分类有很多方法,这里我们只介绍三种最基本的,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分类方法:“顺序排列法”、“多级二分法”、“集合法”。

顺序排列法就是把一些事物按照某一个属性,譬如按事物的大小、轻重、形状„„依次排列。顺序排列法最简单的表示方法就是通过箭头来表示。例如,我们把10个同学按他们体重排列(公斤)。

“多级二分法”分类的依据是事物之间的不同之处。按一定标准每次把事物分成二类,直到不能分为止。多级二分法要遵循以下规则:

(1)每次按一定标准分成二类。

(2)在选用标准时,最好用“是”或“不是”模式,主要是因为不让某一些事物在分成二类时,无所适从。

(3)每个事物只能占一个空格,直到不能分为止。

集合法的名称借用于数学名词“集合”。我们在研究一些问题时,可以把某一确定范围内的事物的全体看作是一个集合。例如,所有自然数就可以看作是一个集合。

分类能力的培养:

• 首先能提出合理的分类构想,制定科学的分类标准。

• 在从事分类时,一般可以(1)依据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来分类;
(2)依据事物变化性的共同差异来分类。将调查的性质内容按顺序列表整理。(3)依据概念分类。

• 分类标准应同一。

第三个技能是测量。测量是借助于不同类型的工具,对周围世界进行的一种定量观察,所以测量严格来说它是一种观察,这种观察属于一种定量观察,是对定性观察的补充和精化。

第四个技能是推断与预测。推断与预测都是推论的一种形式,笼统地讲,它们都指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推论出不知道的事情。一般来说,推断指对观察到的现象做出的一种推论,而预测则是根据现有证据和既往经验对将来的事情做出推论。

推断与预测的意义:

(1)推断与预测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和不可或缺的环节

没有推断与预测的中介就不可能由时事资料的积累达到科学理论的创立。

(2)推断与预测对科学研究起重要的指导作用。进一步确立了继续观察和实验的内容、方法、方向

(3)重大的推断有时会引起自然科学的革命,例如达尔文在环球考察时提出的“物种随客观条件的不同而相应变异”的推断掀开了进化论的序幕

(4)著名的推断与预测对科学家有强大的吸引和激励作用。如哥德巴克猜想。

怎样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 对观察到想象的原因进行推断与预测

例如:公园中相邻的两棵银杏树,在10月底时,一棵叶变黄了,另一棵还是绿意葱葱。请学生提出他们的推断。

• 对实验的条件进行推断与预测 • 对事物的原因和结果进行推断与预测 • 对事物的逆向结果进行推断与预测

推断与预测的步骤:

• 发现问题:问题是产生推断与预测的动因。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 展开想象,提出推断与预测。

• 搜索、整理事实资料。

• 利用有关材料,采用各种方法,对推断与预测进行论证。

推断与预测的要求:

推断与预测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

推断与预测所使用的证据要充分合理

推断与预测要展开想象力

第五个技能是交流与表达。新课改理念下的交流是指探究者为完成一定的目标与他人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换的活动。

特征:目的性、计划性、程序性

目的:解放发展个性,使学生通过教育最终摆脱教育。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流于形式,有教无学

表现:讨论——问题不恰当、含糊

时间——目的不明确

形式——没有交锋、没有冲突和质疑,只有区别,才有交流。

误区:你说我说大家说。

交流的结果要形成一种建设性的对抗。

2.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表达做出适当的回应

误区:回应单一,反应迟钝,不能追问

3.教师的角色模糊不清

4.有证实无证伪,缺乏对质疑精神的鼓励

误区:大部分教师知道在活动中活的科学概念,但对科学不仅要证实还要有证伪(用相反的例证)。

5.对“错误”建设性的作用认识不足

交流中教师的作用: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2.组织与指导:交流小组的组建

交流内容的选定

组间交流的组织

介入交流小组的指导

3.激励性评价

前五个技能都是我们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技能,也是比较简单的技能,我们也称它们为基本科学过程技能。后五个就是比较复杂的技能了,我们称它们为综合科学过程技能。

第六个技能为识别与控制变量。变量亦称因子,指实验操纵控制的特定因素或条件。在中小学科学课中,把实验所设置的实验条件称为“变量”。

变量通常分为以下两类四种类型: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实验变量亦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给定的因素或条件;
反应变量亦称因变量或应变量,指实验中由于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实验变量是原因,反应变量是结果,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实验的目的即在于捕获解释这种前因后果。在根(叶)吸水量多少的实验研究中: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各是什么?

在“根(叶)的吸水量多少的研究”中,根的多与少就是实验变量;
由于根(叶)多根(叶)少的变化,根的吸水量也随之变化,这就是反应变量。

无关变量亦称控制变量,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以外的影响实验变化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

额外变量亦称干扰变量,指实验中由于无关变量所引起的变化和结果。

在“根的吸水量多少的研究”中,之所以选择两棵大小、根系大小相当、叶子数量一样的幼苗;
向两支大试管中放一样多的水加以固定;
在水面滴一层植物油(防止水分蒸发)等措施,也都是想控制无关变量,以防产生额外变量,出现干扰,造成误差。所以控制无关变量和减少额外变量是科学实验的关键之一。

通过设置实验对照对比,既可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又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对照实验的类型:

• 空白对照组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 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如“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则是典型的自身对照。

• 条件对照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是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例如“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采用等组实验法,实验设计方案是:

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

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激素(条件对照组)

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

上述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对实验结果(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七个技能是制作图表。在数据处理和结果表达方面,图表(图形和表格)具有独特的作用:

(1)真实、准确地展示和反映数据

(2)以较小的空间承载较多的信息

(3)启发实验者思考数据的本质和分析数据所揭示的内在规律

(4)简明、直观、有效地表达复杂的数据和观点。

第八个技能是形成并验证假设。假设就是在观察和事实材料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进行理性思维的加工以后,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所作的假定性解释和说明。

假设的主要特点

(1)假设是以事实为基础的,具有科学性。引导学生做出假设时要考虑

以下因素:

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具备的生活经验

学生已经具有的事实

(2)假设具有猜想性

(3)假设需要实践的检验

第九个技能是实验实施和结果分析。首先明确什么是科学实验,科学实验:人们依据科学研究的目的,运用有效的仪器和设备,对研究对象加以控制,减少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在特定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研究自然规律的一种科学活动。

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实验的设计有三个原则:

实验的现象要直观,能够为学生的观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实验设计要能够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实验设计中蕴含着实验思想和方法。

实验结果的表述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 用文字来表达试验结果 • 用记录表格来表达试验结果 • 用图线来表达试验结果

另外必须注意实验误差的问题:

实验误差:实验过程中,由于仪器本身的精度、实验条件、环境等因素,以及在读取数据时,需要对仪器的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进行估测,而使人们在估测时不可能估计得非常准确,所以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就会有一定的差异,这个差异就是误差。

第十个技能是建立模型。模型是对于现实世界的事物、现象、过程或系统的简化描述,或其部分属性的模仿。

建模即建立系统模型的过程,又称模型化。建模是研究系统的重要手段和前提。凡是用模型描述系统的因果关系或相互关系的过程都属于建模。建模就是一个实际系统模型化的过程。

浅谈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郭述桂

摘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主体地位 评价方式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必要的指导下,学生开展独立自主的探究活动,从而学到知识、发展能力。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多元化、信息资源无限丰富的今天,学生开展独立自主的科学探究已具备了较好的充分条件,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公民要求我们不仅要将教育延伸到学校之外,而且更要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探究性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较全面的自学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课程标准》还强调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它提倡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意识等目标的教育层次,呼唤“面向问题”而非往日的“面向定义”,数学问题来自实际,而学生需要用探究的手段来学习、验证和发展数学,需要数学探究的土壤来加强数学思维训练,提高解题及开拓创新的能力,毋庸置疑,数学探究性教学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之一,又是实施新课改的一种教学方式。对于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新课改呼唤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学习中是认识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

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怕学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于有时候不敢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殊不知这正是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思维探索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变一言堂为多言堂,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固定学说,敢于冲破陈旧观念,大胆地说出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想法和意见。教师在教学中还应积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是思维的良好动力,一个求知欲旺盛的人对于新鲜事物总是主动追求,提出问题,寻求答案,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知识的积累,开导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遇事多问为什么,千万不要对学生的疑问和好奇进行打击和嘲讽。

三、数学问题在实际应用中的探究

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一些现代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例进行探究。如市场销售问题、办厂赢亏测算、股票风险投资、贷款利息计算、道路交通状况、环境资源调查、有奖销售讨论、体育比赛研究等。如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后,可以这样教学匹配例题:

例(九年级上册p74页例2):新华商场销售某种冰箱,每台进货价为2500元。市场调研表明:当销售价为2900元时,平均每天能售8台;
而当销售价每降低50元时,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商场要想使这种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达到5000元,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多少元?

问题1:本题的主要等量关系是什么?(分组讨论,举手回答) (每台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销售的数量=5000元) 问题2:设合适的未知数,并利用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冰箱每天的实际销售量和冰箱的实际销售利润。(小组内完成,全班交流) (如果设每台冰箱降价X元,那么每台冰箱的定价为2900-X元,每台冰箱的销售利润为2900-X-2500元,平均每天销售冰箱的数量为8+4〃■台。)

问题3:列方程,解决这一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后,教师示范板演并点评)

解:设每台冰箱降价x元,根据题意,得 (2900-X-2500)(8+4〃■)=5000 解这个方程,得 X1=X2=150 2900-150=2750 所以,每台冰箱应定价为2750元

点评: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同设未知数的方法和解题方法,只要合理就应该加以肯定,可鼓励学生选择最优化的解题方案,避免出现限制学生思维的现象。

四、重视过程,评价方式多元化

评价应采用多元性。一切的学习活动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
评价的手段可以更灵活,例如:鼓励式的“评语评价”,经过申请后的“推迟评价”等。而教学评价的主渠道还是在平时的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对于探究性学习来说,特别要“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例如:设计一些学生有一定经验,但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相联系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抽象其概念、探究其规律。让问题更具有开放性,答案更具有多元性,评价更具有灵活性。“——你说得很有道理、你讲得真好!”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肯定和激励,是对学生付出努力后的最好的评价和回报,是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评价。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的数学素质。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是数学教学中的生命线,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我们的教学中如能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能不断取得成功,就能更好地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杜郎口”教学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练习”教学模式,和东庐“讲学稿”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仿效和推广,使很多教师和学校搞不清到底什么是符合自己新课改和教学实际的模式。对此,笔者经过长期的摸索和总结,初步形成符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已初露良

好的效果。

“杜郎口”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推翻了传统的教师一味的传授,不在把学生当成“容器”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解放了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厌学,不学的问题。但是把课堂完全教给学生,片面地加大了学生的学习投入量;
同时教师的点拨,补充,拓展的机会过少,对课堂教学还是有一定弊端的。不过“杜郎口”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扩大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给学生创造了更多展示自我才能和个性的机会,这种模式还是我们教师和其他学校应该吸收和发扬的的,这是杜郎口模式的精华所在。

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它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认知心理的特征,使学生的学习成果显著,具有实际的教学可操作性。但是他也有不合适的地方,还是不能把学生从被动学习中相对解放出来,不能很好展示自我,它容易使学生的学习陷入被动的局面。但是它很好的解决了预习和复习巩固的时效性,这是它对当前教学做出最为巨大的贡献,这也是它能被教育界认同的灵魂所在。

东庐“讲学稿”教学模式,优点在于:很好地解决了教师的备课与学生的练习融合问题,似乎减轻了老师和学生的劳动量,有效解决了教与学通过书面的衔接。但它也有一些不可回避的争议:隐性地加大教师的工作量;
对于预习和复习巩固,教师不好掌控(学生容易出现抄袭);
还是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东庐“讲学稿”本身在东庐中学的教学中还没有取得有明显建树的成效。不能让教师运用灵活,形式多样的教学风格。不过,它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能主动站在学生的学这一角度,还是值得借鉴的。

对于以上三种模式,那一种才是符合每一个学校或教师的呢?生搬硬套,全盘吸收,是绝对错误的。在学习这些教学模式时,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的借鉴,要边实践边思考学习的实效,要时刻反省和分析自己学生的学情,认真结合自己学生学习的特点,不断改良和优化自己的教学,不断总结和梳理自己的教学得失,这样才会探索出具有自我价值的教学新模式。

笔者经过很长一阶段的实践,不断分析对比这三种模式的优缺点,再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学情,初

步探索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1.把每班学生分成四组,由两名组长负责,每组负责一块小黑板(小黑板式以前学校学习“杜郎口”遗留下来的,现在又在学习“东庐讲学稿”)。组长召集全组完成预习,展示,出题。

2 .预习。教师告知学生预习的内容,帮助划板块,分知识点做好学前预习讨论;
从基本知识(识记,理解),重点知识(参阅教辅资料出题多的分析),难点知识(收集,发问老师)展开;
适当准备基础题。

3.课后。各组出5道题左右。出题原则:基础性(大家能做,易做,强调复习巩固),典型性(把握知识点,学会筛选习题),变异性(题型变化,难度的梯度变化,陷阱的设置)

4 .课堂。

(1)课后练习的处理。四块黑板由每组一至两名同学发问,讲解上一堂课课后练习,教师然后点拨

思路,突破难点,总结变化,拓展补充。

(2)预习与新课教学。学生预习理解的由学生展示;
教师主要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完成难点的解答和突破,问题的总结拓展,知识的衔接过渡,组织和指导,评价学生的展示过程(如果时间宽裕,指导学

生选题,出题)等。

(3)在展示环节上,教师要把展示的形式多样化:分组展示,分组比赛,分组互助等。

经过近半个月的实践,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如作业抄袭,上课不举手发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齐声回答不响亮等等。但是学生的准备时间可能过长,所以两个组长轮流负责统筹安排,出题,

抄题也是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轮流负责。

当然,这种模式还是处于探索阶段,不完善的地方也很多,但已改变教师一味的教,学生被动的学;
避免了作业抄袭;
改变了课堂互动少,学生发言少,课堂气氛沉闷;
减少了教师无效,低效的教学时间;
能从把握整体的共性融合和个体的个性张扬来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成;
从这些作用和意义上来看,新模式还是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研究性。当然,这种模式的评价和检验,还需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运用中的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民主合作”的教学观,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和延伸教学空间,实施“教学内容活动化,教学活动内容化”,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平台。在实践中,我感觉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

一、什么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从宏观到微观逐层分解知识,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归纳概括成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请不同程度的学生归纳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认为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有以下优点:

(一)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也就是说我们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有些教师上课时学生开小差的较多,课堂效率较低,就是因为单纯依靠教师讲解的课堂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使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是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导致精力不集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成多个问题,并且根据难易程度把问题分为A、B、C三个等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都有被提问的可能。在此背景下,学生就不能再把自己当成课堂的旁观者,否则,回答不出来问题是要脸红的。因而,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课堂教学中,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参与讨论,为回答问题做准备。

比如我班有一名学生,入班成绩比较差,对学习丧失了兴趣,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看小说,好多老师上课都放弃了他。我上课时,针对他这种情况,专门让他回答一些最简单的问题,像“是什么”等通过看书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问题。刚开始,他也不配合,根本不去看书、思考,起来就说不会。这时,我告诉他在课本就能找到答案,让他读出来。这样,他感觉老师没有放弃他,并且稍加努力他也可以回答出问题,所以他上课不再睡觉或看小说,而是根据要求去看课本,参与小组的讨论,慢慢的有了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了。

(二)贯彻了“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树立“民主合作”的教学观,就是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通过民主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提出问题,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而解决问题的任务则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这样,教师就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合作探究的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解放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通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来获取知识。经过这一变化,教师从繁重的讲授知识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则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必须积极地去思考、讨论,否则,就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提问——讨论——回答——点评”四个环节,让学生各有所谈、各有所识,互相启发,共同寻找答案,领会知识本身的意义。

为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九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又根据程度不同分为A、B、C三个等级。小组讨论时,不同程度的学生则成为不同等级问题的中心发言人,比如,对于简单的A级问题,由程度较差的A级同学主要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并且,我又在小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小组间相同等级的同学进行竞争。比如,一组的A类同学回答A级问题,回答不好,由其他组的A类同学进行补充,哪个小组回答得好,则给予充分的肯定。每两周评选出最佳小组、最佳同学以及进步最快的同学。当然,这个等级的划分只是由我自行掌握,不对外公布的,避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这样,课堂上每个人都有任务,都有竞争对手,学生之间,既是探究问题的合作者,又是竞争对手,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更多地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自主学习的能力则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出来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一节新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往往非常抽象,不知从何处下手学习,更不知重点、难点是什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为若干个问题,就相当于把一块原先无从下嘴的大肉切成了许多小块,方便了学生“下嘴”,使学生愿意去“吃”。另外,把零碎的知识问题化后,学生知道了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习起来就有了很明确的目标,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避免了盲目的低效率的重复。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阅读课本,分析总结,要求学生从课本的叙述中概括出有用的信息点,构建起知识网络,这就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自主学习过程要进行小组讨论,特别是对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辨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前考试时,学生最怕做的题就是主观题,得分率非常低,原因就是分析材料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差,即使基础知识都会背了,也不会用。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后,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学生主观题的得分率有了很大提高,不少学生认为正是课堂上自主学习的过程锻炼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问题的设置要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情商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要学”和“要我学”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为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亢奋状态,能自发地去学习,激发学生寻求正确答案的积极性。教师要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而且问题设计形式要多样。

比如,在教授“矛盾的概念”时,我是这样设置问题的:我首先把一个比我高的同学叫上讲台和我站在一起,问“我们两个谁高?”学生感觉老师怎么问这样的问题,不知道我葫芦里要卖什么药,兴趣一下子上来了,都在期待着我下一步要干什么。然后,我让他回到座位上,问“我高还是矮?”这样,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也很容易的明白了高和矮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从而明白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

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因为启发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启发性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通过这一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更通过这一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之态。这样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

我在课堂上,有时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情境进行启发,有时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讨论、辩论启发,有时通过创设情景模拟试验启发。比如,在教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框题时,我就创设这样的情景模拟试验:我准备了三个烧杯,一个放入自来水,一个放入白酒,一个放入白醋,我让教室靠后的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杯子里分别放的什么。他没法回答出来,同学们也感觉这个问题没法回答。我又问怎样才能分辨出杯子里放的东西?学生众说纷纭,我请一位学生回答,他走到讲台上闻一闻之后迅速给出了正确答案。我因势利导的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同学们很快明白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一道理。

(三)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中,难易结合。

探究性提问的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太容易,也不能设置太难。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动脑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问题太难,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就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把握住这样的尺度:问题经过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基本可以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但对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为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应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让他们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这些问题只需要通过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他回答出来后能有一种成就感,有助于恢复他们的自信心,这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逐步培养他去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能成为一个优秀生。

在问题的设置上,我也走过了弯路。刚开始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时,问题设置得有些难,总认为如果问题设置太简单,一是显得老师太没水平,二来也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效果很不理想,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学生对我也越来越敬而远之。我及时召集部分同学的座谈会,经过交谈,问题找到了:本身同学们都刚到了一个新环境,互相还不熟悉,正好我问的问题又有些难,所以同学们都“明哲保身”,都恐怕回答错了,在同学们面前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都三缄其口。找到症结后,我迅速改进,问题的设置不再以我的意志为主导,而是考虑到学生的情况,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面向不同程度的学生。由于每个学生都有问题要思考回答,并且稍加努力都能回答出问题,有成就感,所以课堂气氛很快就活跃起来了。

(四)要有中肯的评价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点评是最后一个环节,有人认为通过前面的探究,问题已经解决掉,学生已经掌握知识,教师的点评就可有可无了。其实,这一环节不但不能可有可无,而且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老师的点评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因此,老师的点评要以鼓励为主,力求避免在课堂上批评指责学生。当学生把问题回答出来之后,老师要绝不吝啬溢美之词,哪怕一个“好”字对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奖赏。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们既不能放弃他另找学生回答,更不能对他批评指责,因为这样,会损伤他的自尊心,使他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再学这门课,久而久之,就会自暴自弃。正确的做法应是积极的引导、启发,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他会对你心存感激,“亲其师,信其道”更会激起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总之,实践证明,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精神,符合“三贴近”原则,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推广运用。

让创新与实践同行

——科学教学心得体会

科学作为一门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注重让儿童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发展观察、实验、思维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充实和提高学生的素质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曾经在全国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上说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计算机的产生和广泛应用为标志而匆匆到来,这一代学生能否更好的适应社会,取决于他们科学知识的丰富与否,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和新时代培养人才的需要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科学教学需要科学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而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走出教师和学生的围墙,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充分利用学校外的各种资源,在社会和大自然的大环境中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实现科学教学的创新,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一年多来的科学教学工作,我认为科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的极好平台,所以我有以下的心得体会:

一.总体情况概述

四年级是小学科学学习的第二年,小学开设科学课的主要目的和根本任务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与品质,以及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初步实践能力等。到这一学期结束为止,学生通过对物体和材料的认识,对运动的认识,以及研究自然界的变化,初步建立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运动的”,“世界是变化的”这三个对世界认识的概念体系。为了实现这一宗旨,我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我校的地域特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兴趣。在此之中,我尤其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思考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总的来说,这一年来的科学课是成功的,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还学会了为人处世的道理,以及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充分关注。

二.四年级科学课程概述

“变化的世界”是全册的综合课,目的是激发学生观察事物变化现象的兴趣,感受自然界中各种变化的奇妙;
“物质的状态”单元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帮助学生发现,判断物质的状态及各状态物质的特点;
“生长与变化”为学生提供了亲历种植,饲养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意识到生命的伟大和宝贵;
“有趣的变化”通过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变化现象提出疑问,发现物质的变化过程有些是可逆的,有些是不可逆的;
“农业与技术”是本册的综合单元,帮助学生了解农业的发展,农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农业技术发展带来的好处,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畅想未来农业,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思考

通过我一年来上科学课的感受,我认为本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方法和原则:1。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原则 ;

2。注重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的原则;

3。促进探究学习及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原则;

4。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教材的弹性和开放性的原则。

四.几点体会

1.开展生动的科学课,比如科学课的地点可以在教室,可以在图书室,可以实验室,也可以在野外自然环境之中。

2.建立科学文件夹。为了让学生记录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建议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科学文件夹。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等。

3.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此,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思维习惯,更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渐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4.树立安全意识。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5.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

探究性教学模式心得体会(共3篇)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心得体会(共8篇)

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心得体会(共6篇)

学 探 测教学模式心得体会(共16篇)

重视医院教学活动心得体会(共18篇)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探究 重视 式教学 科学

本文标题: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心得体会
链接地址:http://www.ylwt22.com/xindetihui/2022/0421/126503.html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心得体会》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十号范文网 |
Copyright © 2018-2024 十号范文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十号范文网 版权所有
本站部分资源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尽快联系我们进行处理,谢谢!备案号:粤ICP备180865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