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八一建军80周年征文文章
建军80周年:80年来凝聚时代精神的军旅楷模
历史一页页翻过,多少往事已流逝在记忆的长河。但是,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李向群、杨业功……一个个英雄的名字,却如璀璨星辰,闪烁于我军80年光辉的奋斗历程,让我们的目光久久为之仰望,让我们的激情更加为之昂奋。
一个激情澎湃的时代,必然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支勇往直前的军队,必然是英雄云集的军队。今天,再一次聆听这些英雄的铿锵足音,我们会发现他们坚定的信仰,非凡的勇气,以及敢于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的大无畏气概,早已流入我军的血脉,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而把这些精神财富与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结合起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更是摆在我们所有当代军人面前的一道严肃命题。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纪念建军80周年之际,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些英雄,礼赞这些英雄,在与英雄的无声交流、铿锵对话中,追求崇高,净化心灵,激励精神,获取力量,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履行好我军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能够真正做到“站得出、冲得上、过得硬”。
雷锋(1940-1962)湖南省望城县人。1960年1月入伍。雷锋一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倾心为人民服务。1962年8月15日,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殉职。
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永远的“雷锋叔叔”
■武天敏
一个小个子湖南兵,是中国军人心中永远的巨人。
一个普通的驾驶员,是中国军人心中永远的标兵。
——他的名字叫雷锋。屈指算来,如果他没有牺牲,今年已经是一位67岁的老人。但是,今天的孩子们依然称呼他“雷锋叔叔”。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人感到,雷锋不仅没有死,他甚至不会衰老,他永远年轻。
魂兮不朽,是谓永生!
永生,古往今来多少人的向往,为什么它钟情于一名年轻的中国士兵?
这个如同宇宙一样神秘的人生难题,曾让无数哲学家孜孜探索,却被这名中国士兵用朴实的语言一语道破:“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这是一个智慧的雷锋。他让有限与无限的对立,在用生命为人民服务中统一。×××说:“我看过雷锋日记的一部分,此人懂得一点哲学。”这位伟大的马列主义哲学家一眼就看出,雷锋光辉的一生,得益于他懂得“人为什么活着”的道理。
——这是一个幸福的雷锋。他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自己辛苦一点,多帮人民做点好事,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他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为别人谋幸福上,以积极的精神超越,获得了人生的幸福和幸福的人生。
——这是一个伟大的雷锋。他让人们看到,追求人生最高价值和意义的人,都是具有崇高理想的人,哪怕他们是一介凡人。如果没有他们为理想燃烧生命,人类社会就将失去真理的火花,人类的精神家园就将荒芜。
因此,雷锋不死,雷锋不老。活着的时候,他感动着身边的战友,感动着暴雨中的大娘、建筑工地的工人、火车上的旅客……离开他的日子里,他的名字被亿万人怀念,他的品格让亿万人景仰。
在抚顺的陵园里,雷锋沉默着——
仰望天穹,发光的不都是恒星。但是,人们“头顶的星空”之所以依然灿烂,那是因为恒星在燃烧!
张思德(1915-1944),四川仪陇县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5年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并随部队到达延安。1944年,张思德奉命到安塞县石峡峪任烧炭班班长,9月5日,因炭窑崩塌而牺牲。
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
张思德:一个重如泰山的名字
■李西岳
在我军英雄画廊里,有一个战士,他没有“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豪迈之情,也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之举,有的只是平凡的经历和偶然的牺牲,而他的名字却与一个政党、一支军队、一个民族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他的名字,引导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价值追求,提升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高度!
这个普通的战士叫张思德。
张思德牺牲后,人民的领袖和军队的统帅亲自为他致悼词,做演讲,这是因为×××同志从张思德身上,看到了一个×××员和一个八路军战士所具备的朴素而闪光的本质,而这种朴素而闪光的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它成为一个政党、一支军队最鲜明的特征。张思德当过勤务员、通信员、警卫员,搞过生产,烧过木炭,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党叫干啥就干啥,让他当班长,他就当好班长,后来因工作需要,改为战士,他仍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不计得失。×××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在高度评价一个普通战士的同时,为中国×××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作了定位。实践证明,也正是因为与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关系,我党我军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而辉煌的胜利。
张思德——一个重于泰山的名字。
为人民服务——我党我军永远的根本宗旨。
苏宁(1953-1991),山西省孝义县人。1969年2月入伍。苏宁是我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位想现代化、钻现代化、干现代化的先进典型。1991年4月21日,为抢救投掷手榴弹失手的战友而光荣牺牲。
苏宁——献身国防现代化
苏宁:军人生来为战胜
■曹慧民
他的生命在手榴弹嗤嗤冒烟直至爆炸的3.7秒被燃烧得通红。苏宁,年仅37岁的炮兵团参谋长,为抢救战友舍生忘死,光荣牺牲。他以纯粹的军人姿势,倒在和平时期砺兵的堑壕旁。
通常,人们认识苏宁,都会从这个辉煌的壮举开始。一生未经历战争却一生为未来战争准备不已的苏宁,迅速在亿万人心中激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缘于他以睿智与谋略,树立了一个当代军人应有的风范!
鲜活的历史细节是英雄灵魂和思想轨迹最深刻的体现。苏宁弥留之际的8天8夜惊心而动魄——医生屏住呼吸,用剪刀小心翼翼一层层剪开沾满鲜血的内衣:一套破旧的69式绒衣、绒裤,袖口、领子都已磨破;军用尼龙袜、战士穿的绿粗布短裤,颜色正由绿变黄。由此,有人读出朴素,有人看到精武。
床榻上,二尺见方的白布折叠的小包,叠放着他随时换穿的军装。中国士兵入伍初始枕过的包袱皮,苏宁枕了整整22年。由此,有人想到兵之本色,有人悟出军人的“枕戈待旦”。
苏宁的简朴,源于强烈的忧患意识。他始终过着淡泊、廉俭的生活,目光却时刻紧盯着世界军事科学发展的前沿。9平方米的背阴斗室,被挑灯夜读的烛光映照得一如进攻前的堡垒。一摞摞书籍、手稿和布满演算公式的草纸,凝聚成70篇卓尔不凡的军事论文,精绘出一幅二十一世纪的战场图……苏宁献身国防现代化的精神本质,响亮地回答了“和平年代,怎样当一名合格军人”的历史命题。
“三百六十行,惟有军人是用鲜血和生命为国家服务的。”苏宁人生的最后剪影,就这样雕塑般定格在军人的精神高地上,拥有此等境界的军人,才能真正担当起打赢未来战争的光荣使命!
董存瑞(1929-1948),河北省怀来县人。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8年5月25日,在我军攻打隆化城战斗中,董存瑞深入敌人碉堡下,舍身托举炸药包,为战友炸开了前进道路。
董存瑞——完成党交给的艰巨任务最光荣
董存瑞:把生命融入大地
■刘业勇
当笼罩在中国上空黑压压的乌云就要被凌利的罡风驱散,当漫漫长夜的噩梦就要被黎明的曙光取代,一支为着全民族求解放的武装力量在踏着军号开进的时候,却被一簇负隅顽抗的敌人的炮火挡住了去路,地堡里的机枪如吐着芯子的毒蛇,企图把如火如荼的革命吞噬……
这时,你,一跃而起,在战友们的掩护下,迎着暴雨般密集的子弹,挟着炸药包冲了上去,在无法安放炸药包但冲锋号又一次响起的紧急关头,以自己的身躯作支架、高高举起炸药包,毅然拉着了导火索……
罪恶的堡垒连同凶恶的敌人变成了废墟,你的身躯融进了大地,战友们踏着你开辟的通道前进,最终,隆化县城成了欢呼和红旗的海洋……
一个普通的身躯,巍峨成一座山;一个倔犟的士兵,耸立成一座碑。高举炸药包,高喊:“为了中国人民的胜利——前进!”这一不朽的画面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一个闪耀的特写镜头,史诗一样,深深地烙在人们的心里。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中国革命的辉煌乐章中,从此又有了一段令人自豪的记忆。
李向群(1978-1998),海南省琼山市人,1996年12月入伍。1998年抗洪抢险中,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抢险,因劳累过度,壮烈牺牲。
李向群——胸怀远大志向追求高尚人生
李向群:他留下一个橘红色的背影
■苏玉光
日月轮转,时过境迁,至今我们仍忘不了1998年长江爆涨的滔滔洪水,忘不了橘红色救生衣下的民族脊梁,忘不了绿色队伍中那个把挚爱和忠诚演绎到极限的抗洪勇士——新时期的英雄战士李向群。
李向群,一个与国家改革开放同龄的年轻士兵。那个炎热的夏季,当报刊和电波传来长江告急、江汉平原告急、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告急的揪心消息,正在家乡探亲的你决然中断休假,告别父母、告别椰风海韵的温馨,风尘仆仆地赶上了正在抗洪前线的连队。在扛沙包堵管涌的日日夜夜,你把入党申请写在了惊涛骇浪之上,你把战士的坚韧和忠诚写在了巍巍长江大堤之上。
在病倒住院的日子里,你决然选择了责任和使命,同时也选择了奉献和牺牲。你悄悄地拔掉正在输液的针管,再一次扑向滔滔洪水浩浩巨澜,直到再一次倒下,直到完成最后的涅槃。这,就是塔山守备英雄团代代传承的品格;这,也是改革开放年代催生的时代精神!
今天,当我们重温人民军队80年的光辉历史,当我们再次仰望灿若星辰的英雄雕像,我们感悟到这样一个不朽的真谛:一个人,无论他平凡还是伟大,都必须懂得为自己的国家、民族担当责任和义务。只有为祖国为人民奋斗牺牲的人,才永远值得敬仰和缅怀!
黄继光(1930-1952),四川省中江县人,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眼,壮烈捐躯。
黄继光——英勇战斗奋不顾身
黄继光:瞬间化为永恒
■吕志强
55年前,在弹雨纷飞、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一幕惊天动地的壮烈情景,永远定格在我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上——英勇的志愿军战士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疯狂扫射的机枪眼,为冲锋部队开辟了胜利的通道!
英雄壮举贯长虹,勇士辉煌化金星。黄继光愤然跃起的那一瞬,是革命英雄主义最集中展现的一瞬;黄继光扑向枪眼的那一刻,是诠释我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缘由的一刻。如果没有这种伟大的战斗精神,我军不可能百战百胜、横扫千军如卷席,不可能攻坚克险、百万雄师过大江,也不可能凯歌高奏、一唱雄鸡天下白!
勇敢,是军人的第一美德。过去,面对血与火的战场,生死悬于一线,胜败重若千钧。而今,现代战争的触角早已伸展到了信息科技领域,战争的形态更加复杂多样,战争对人的战斗精神的需求同样迫切。黄继光身上体现出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仍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和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有了它,我们才能拖不垮、打不烂,愈挫愈奋,越战越强;有了它,我们就会攻必克、守必固,敢打硬仗、恶仗、大仗,所向披靡,无往不胜。
杨业功(1945-2004),1963年8月从湖北省应城市入伍。从军40多年来,他牢记军人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殚精竭虑,忘我工作,为军事斗争准备呕心沥血,2004年7月因积劳成疾病逝。
杨业功——忠实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
杨业功:将军并未远行
■徐剑
伫立在杨业功的青铜像前,我们的情思随着燕岭的祥云,飘浮,飞扬,飘向荆楚大地,飘入英雄辈出的青铜时代。
杨业功,你从导弹号手到导弹司令,在建国五十周年大阅兵的导弹方阵中,率领着压轴方队,载着一枚枚大国长剑踏上十里长街时,那是你一生最荣耀的时刻,也是一个民族最自豪的时刻。然而,你日复一日地奔波在军事斗争准备的战场,多少个不眠之夜坚守在导弹阵地上,当一次次导弹发射捷报频传时,当一次次年轻导弹新军赢得荣光时,蛰伏在体内的癌魔却在吞噬着你钢铁般的躯体。
然而,你丝毫不曾畏惧,依然率领官兵勘探一个个作战阵地,一支支导弹劲旅的扬眉之剑迎空出鞘,大漠彩练当空舞,西风落叶飞鸣镝。那一天你躺下了,不是躺倒在疆场,而是躺在了金陵城下的病榻上。就在那个黄昏悄然临近的时候,你的灵魂已沿着导弹飞行的轨迹,飘然而去。
笑慰九泉,笑慰天疆。将军走了,可将军并未远行。因为他走进了全国人民的心中,走向了一座座永存的丰碑。那天,忠实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导弹司令杨业功,被历史铸成了一尊青铜雕像,从此,步入了中国人民解放 军的英雄方阵,含笑在蓝天白云下,含笑在鲜花树丛中。
邱少云(1931-1952),四川省铜梁县人。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2年10月,所在部队攻击金化以西敌前哨阵地391高地时,邱少云为了不暴露部队目标,在烈火中英勇就义。
邱少云——纪律重于生命
邱少云:不死的荆棘鸟
█董强
很久以前,有一个关于荆棘鸟的传说——
它一生只歌唱一次,就连被誉为歌王的云雀和夜莺,在这歌声面前也黯然失色。可是,这歌声却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鸟儿把自己的身体扎进最长、最尖的荆棘上,便在那荒蛮的枝条之间放开了歌喉。曲终而命竭,整个世界都在静静地谛听。
荆棘鸟,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往往只能用巨大的牺牲来换取……
纪念建军80周年,人们满怀深情地缅怀我军历史上那些光彩夺目的英模人物。在这耀眼的光环中,人们分明看到了一团燃烧的火焰。在这燃烧的火焰中,一个伟大的名字让人久久感动。他,就是邱少云,一个为了集体利益而甘愿牺牲自我的志愿军战士。
邱少云的伟大,在于保护战友,牺牲自我。
邱少云的伟大,在于坚韧不拔,挑战自我。
邱少云的伟大,在于坚守纪律,战胜自我。
邱少云,就是一只永远不死的荆棘鸟,翱翔在天幕上,用最美的歌声伴随着太阳冉冉升起。也许岁月可以流逝,也许风景可以退却,可军人的忠诚就像最初的誓言,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军人的忠诚已经融注在血液里,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版权声明:
1.十号范文网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纪念八一建军80周年征文文章》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